快到60岁老人养老保险 2018年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 老人有20万人如何养老 60岁以上养老金每年超2000万人退休,“60后新老人”如何养老?
“农村人哪有退不退休的,该种田还是种田。”63岁的杨桂荣说,两个小孩一个远在南京,另一个在当地县城买了房,他自己则住在乡下老家,种田种果树,养鸡养鸭。
他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不像年轻的时候要拼了命地干农活养家糊口,“现在是干点‘养生活’,想做多少就多少,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每年的收成也算不错,“不用买米,小菜也够吃,上街称点肉才要花钱”。
杨桂荣的小学同学尹鹏非常怀念几年前在一所高职院校当门卫的工作,“做了5年,晚上做门卫,白天在餐厅帮忙,拿两份工资,一个月到手有5000多块钱,只是时间长了一点,每天要干16个小时。”尽管如此,他还是强调,“年龄大了,反正睡不着,有8个小时休息也够了。”3年前,临近60岁的他被辞退,“学校说是要遵守劳动法,我不能再接着干。”
回到乡下老家,尹鹏曾去过采石矿抬石头,却发现终究顶不住,“一两百斤一坨的石头,腰承受不起了”。不过,他并不缺活干。“现在,60多岁在农村算是年轻人,只要愿意做,就有人喊你做工”。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中,60岁以上人员占比为8.8%。BOSS直聘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该平台上活跃的55岁以上求职者数量同比上涨27%;岗位描述里明确“欢迎退休人员”的岗位同比上涨33%。
同时,老年就业得到了政策层面更多支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支持老年人依法依规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按照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劳动原则,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延长工作年限。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我们这代人,养老更多靠国家,靠自己”
59岁的王建军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常常被误会成爷爷,次数多了,他慢慢习惯。一直等到二胎政策放开,他才有机会实现二胎梦。当时,女儿已经大学毕业。
王建军说,像他这样追求二胎的同龄人虽然不多,但身边也有小群体,“我们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特别严格的时代,夫妻两个又都在体制内,想生二胎不容易。”
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60后恰逢其时,独生子女家庭是普遍状态。
薇姐,今年已经56岁,去年退休。年轻时,夫妻都忙于工作,没有要小孩,直到她45岁才生一胎,今年儿子11岁,正读小学五年级。“退了休,就是管孩子;不过,别人是管孙子,我是管儿子。”薇姐说,至于养老,既很现实,也很遥远。
从另一个方面看,杨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相对于40后、50后的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政策让60后在退休之时有更多的积蓄,更轻的家庭负担。
而在黄伟看来,“我们这代人,养老更多靠国家,靠自己,养儿防老有点谈不上。如果现在不上班,我现在的退休金要生活是够了”。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2012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87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82元增长到179元。
身在农村,年收入微薄的杨桂荣目前也没有考虑靠儿子养老,现实考虑就是孩子经济压力大,“他在县城买了房子,每个月要还房贷,孩子上学要花钱,买根葱、买兜白菜都要钱”“能不给小孩增加负担就不错了”,他的这种想法似乎颇有代表性。
更重要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代人,60后普遍有更厚实的家庭积蓄,能够支撑自己的老年生活。
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户主年龄为56~64 岁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最高(355.4 万元),且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