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的他走了,研发的救命药连美国也跟着仿制101岁的他走了,研发的救命药连美国也跟着仿制
他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心血管药理研究、抗血吸虫病的研究和重金属解毒药的研究。
“记得解放后,我国有大量的血吸虫病的病人。治疗血吸虫病,全世界只有一种药——酒石酸锑钾,但这种药必须通过静脉注射,毒性大,而且要打很多针,不少病人刚注射完,就因为毒性太强而丧命。”他说。
“一定要找到解药!”于是,他没日没夜地做起研究。
1957年3月,他与梁猷毅、谢毓元等人,合作研究出了具有解毒疗效的创新药——二巯丁二酸钠。
丁光生(中)与研发团队
药虽然有了,但效果如何,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可在当时的条件下,试药的条件与保障都十分有限,找谁来试?
丁光生选择了自己。
他做起了“小白鼠”,以身试药,成为第一个静脉注射此药的人。后来的临床结果显示,该药不仅能解锑剂的毒,还可以解很多重金属的毒,比如铅中毒、汞中毒,甚至砷中毒。
在该药基础上,丁光生等人对口服二巯丁二酸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它毒性低、易吸收,对治疗多种金属中毒都有明显疗效。
“西方国家也承认,这是重金属中毒时的首选治疗药。”丁光生自豪地说。
199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二巯丁二酸用于儿童铅中毒,这是我国研制的化学药品首次被美国批准仿制。
花甲之年“跨界”
熟识他的人都知道,他半生躬耕科研,爱得至深。可在花甲之年,他突然来了个“跨界”。
这是一个看起来与医学相去甚远、少有交集的领域——编辑学。
1980年,丁光生创办《中国药理学报》,并任主编。许多人劝他,编辑工作是一项“只出力,不出名”的工作。但他甘为“春泥”,退居幕后。
因为他坚信,唯有创办自己的刊物,才能让中国药理界赢得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丁先生不惜放弃自己心爱的科研工作,非常了不起。”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评价说。
尽管刚开始这是一份中文期刊,但他坚持论文要附上英文摘要,后来要求图表和图例也要有英文,这样外国人也能看得懂主要的科研数据。
《中国药理学报》创刊仅五年,就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是早期被SCI收录的少数中国期刊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至今记得,多年前自己做所长时,一次讲话提到全所有多少论文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上,当时丁光生就提出了“异议”。他认为,好的论文不能只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只要听说有人要出国,丁光生就会送几份《中国药理学报》过来,请他们带到国外去交流。
丁光生获全国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证书
“很难在早晨看见爸爸”
上海药物所无人不知,丁光生一年365天全年无休。
国庆、春节假期的保卫处要给各个实验室封门,只有丁光生的实验室、办公室是例外,因为他每天都要来上班。哪怕是出差回来,他也总是先回所里。
在家人的记忆里,丁光生一辈子“以所为家”,而家只是个旅馆,用来睡觉、吃饭。在家稍作休息,他也毫无悬念地会回所里工作。
“我们很难在早晨看见爸爸,因为他四五点就到单位去工作了,总是和食堂工作人员一起进大门。” 丁光生之子丁民乐说,爸爸觉得这段完整的时间不会有人来打扰,工作效率最高。为了节约时间,丁光生往往早上就把午饭一起买了。
“1986年初,我家从永嘉路搬到高安路,搬家的那天清晨爸爸照例去所里上班了,晚上当他回到永嘉路的家已是人去屋空,最后还是小区房屋管理员把他领到了新家。‘丁光生找丁光生家’就成了一段传说。”
除了是一个沉迷工作的“劳模”,丁光生还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老先生。
鲜有人知,他会用扑克牌变魔术,会模仿大江南北各地的方言讲笑话。他记得《中国药理学报》每一位编辑的生日,甚至编辑的爱人、孩子的生日。每当编辑部工作人员过生日,他总是自掏腰包,请所有人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