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照片,
苏明娟也感到“震撼”。
编辑:陈佳莉
“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
30多年前,摄影家解海龙蹲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小学的教室门口。在一位女学生抬头的一瞬,他快速按下快门,于是有了这张经典的“大眼睛”照片。
·希望工程宣传照片。解海龙/摄
照片中,女孩手里紧握着笔,头发凌乱,嘴唇干裂,引人注目。但最抓人的,还是她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神。
随后,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在全国引起轰动,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
照片主角苏明娟的人生就此改变。她以“大眼睛”为代号,成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30多年岁月变迁,“大眼睛女孩”如今已成为共青团中央常务委员,并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3年后才知道照片火了
解海龙一直记得那一天,1991年4月10日。
在独自乘坐硬座绿皮火车来到安徽金寨县张湾村的一个清晨,他遇到了一支小小的上学队伍。其中有个穿小红袄的女孩刚8岁,上一年级。解海龙问她名字,对方羞涩地说出“苏明娟”三个字。
他跟随着学生们来到学校。灰暗的教室里,苏明娟不断抬头看看黑板,再低头记笔记。
“我发现苏明娟的眼睛非常大,有一种直抵人心的感染力。”在苏明娟抬头的一瞬间,解海龙端起了相机,“回头看这张照片,我觉得苏明娟的眼神特别能表现孩子对读书的渴望”。
解海龙此行是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青基会)委托,拍摄一组主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
此前,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
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一经刊发,就感动了无数国人。这张照片就此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画,贴满全国各地的宣传栏。
·解海龙和苏明娟。
不过,苏明娟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成了经典照片的主人公。直到3年后,她看到报纸上印着自己的“大眼睛”,才惊喜地得知,自己的照片已经成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被传播到千家万户。
回忆起第一次看到照片的感觉,苏明娟用了两个字:震撼。
“我记得解叔叔来拍照,是在1991年春天,刚开学不久。那时从梅山镇到桃岭要先坐船到梅山水库下,再走十来里山路。我和同学一起去上学,走过码头,正遇上他从码头下船。我才一年级,长得又矮小,落在最后面,解叔叔走着走着就注意到我了,跟我到了小学。”多年后,苏明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才回忆起解海龙来拍照的经历。
·成年后的苏明娟与“大眼睛”照片合影。
“再也不担心交不起学费”
8岁之前,苏明娟的求学之路十分艰辛。
苏明娟出生于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渔、养蚕、养猪、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的乡村生活。
1990年,苏明娟在读小学一年级,学校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校舍。她回忆道:“有窗户,但是没有玻璃,上面糊着纸,破了很多洞,冬天非常冷。”
同时,学校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是家里最大的负担。
这样的窘迫困扰着苏明娟,直到那张“大眼睛”照片的出现。
照片火了之后,她很快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助,“再也不担心交不起学费,并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
同时,她就读的小学也在各方资助下,被改建为希望小学,建起独栋3层小楼,教室宽敞明亮,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电脑。
·苏明娟站在“大眼睛”照片前。
照片给苏明娟带来的不仅是上学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超乎她想象的关注。
每天都有媒体跟拍她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纷纷写信给她,很多人还要来学校看望她,这一度成为她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