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彩绘哑光金铜尺: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和山东省叶县出土,长度分别为22.9厘米和23.6厘米。
汉代的计量沿用旧制。它的基本计算单位叫做“起始度”。原度一般是以人体的某个部位为基准,很难做到准确。汉代以小米为标。不迟于司马迁的时候,他就发明了以法管为计量基准的方法。以汉代的黄钟(五音宫)为标准,以汉尺9寸为黄钟律管的长度,以9格为其面力,来确定长度、体积和重量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量、衡”。汉代1尺为23.08864厘米,东汉尺子长度略有增加,但总的来说汉末尺度变化不大。
从古至今,规定的尺寸长度是不断变化的。尚1尺约为今16厘米;战国时期的一尺约为今天的23.1厘米;东汉一尺约为今天的23.5厘米;几代之后又有所增加,明清时期长达32cm。民国时改变历代旧制,规定一米的1/3为一城尺,每尺约33.33厘米。
专栏说文部首详解(上)作者:汉字谷主39.9币31人已购查看“旬”和“长”在古代被用作长度单位。八尺为“求”,二尺为“恒”。
如薛瑄《游龙之门》说,“谷南北不同,谷上为旧。”(若chá,筏;“Jiǎo,举手)
但“普通”二字并用时,不一定指具体长度。
比如《韩非子·阳泉》:“上下不一般。”(救命,四寸救命,比喻极短;平凡,比喻很长。)
贾谊《吊屈原赋》:“其俗污秽,何以吞一船之鱼!”(脏,小河沟;平凡,比喻不广。)
后来,“平凡”变成了一个双字,意思是“平凡”和“普通”。
比如刘禹锡的《五一巷》:“旧日王谢堂在燕前,飞入寻常百姓家。”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怀古》:“夕阳下的草树,寻常的街巷,人类送来的奴隶曾经居住过。”
“训”和“长”的本义和其他义是不同的;
“寻”的本义是“从线头中找出线索”。引申为“求”“求”。
如《后汉书·张衡传》:“找其方面,即知地震在何处。”
白居易《琵琶行》:“我们循着旋律引向何处,问演奏者姓名?声音中断了…然后她不情愿地回答说
《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和尚审葫芦案,说:“找他一个毛病,花了他很长时间。”
作为副词,“逊”表示“立即”和“很快”。
如《鱼台新咏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求其归。”
陶谦《桃花源记》:“闻之,喜循规蹈矩。失败了,找到病的尽头。”
“常”的本义是“古人穿的下衣”(一种裙子)。用作形容词,表示“永久”、“固定”、“规定”的意思。
如《孙子虚构伪章》:“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韩非子五误》:“不期而修古,非比寻常。”
韩愈《世说》:“贤者无常师。”
全王祖《梅花岭》:“常留于天地之间。”
也有“普通”“平凡”的意思。
比如沈括的《写在孟茜采药》:“是常识。”
傅玄《马军传》:“比平常有效百倍。”
作为名词,“常”既可以指“法”,也可以指“治”。
如《荀子天论》:“天道常在,不为尧,不为桀。”
作为副词,“常”可以指“常”、“常”。
比如韩愈的《马硕》:“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老年人总想着过去,青年人总想着未来。”
此外,“常”还可以用来“尝”,表示“曾经”。
如《荀子天论》:“夫日蚀,时有奇星之党相见,世所不多见。”
《侯家史记》:“项伯常杀人。”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孙武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弟子颇勤,何以常懒?”
“恒”与“长”相连。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守之以恒流。”
在现代科学和工程测量中,所有古老的测量单位都不再使用。然而,作为一种文化延续,相关词汇仍然保留在我们的词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