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办公桌对面的小姐姐,来上班时弓着腰,一副可怜相。肯定是她的“大姨妈”。大家都知道她痛经。当然这也是很多女性朋友都有的问题。
痛经是什么意思?
痛经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后或经期小腹疼痛,常伴有腰酸、乏力、恶心等不适症状。
首先,从痛经的病因来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种,继发性痛经。疾病引起的痛经,如月经血液循环不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宫颈管狭窄、盆腔炎等。,都可能引起痛经。第一次疼痛发作往往是在第一次月经后2年。
第二种是原发性痛经。与痛经无关,是由子宫内膜合成的前列腺素(PG)增多引起的。医学上也叫原发性痛经,大部分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
一、治疗痛经的常用化学药物
(1)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炎症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机体的痛阈,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有效率可达60% ~ 90%。
常用药物:布洛芬缓释胶囊(片剂、颗粒剂)、萘普生片(胶囊)等。
给药时间:此类药物应在痛经前2天服用,因为前列腺素在月经前2天释放最多,所以月经前2天服药可防止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过多。如果疼痛已经开始,再临时给药,镇痛效果就很难达到。
用法:布洛芬(200 ~ 400 mg/q6h),双氯芬酸钠(25mg/q8h),
注意: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症状和过敏反应,故胃肠道溃疡患者禁用。而且不能长期服用,连续用药一般不超过3天。
(2)钙通道阻滞剂可松弛平滑肌,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扩张血管,改善子宫血供,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效果。如硝苯地平可以干扰钙离子通过细胞膜,阻止钙离子从细胞中释放出来,降低子宫肌细胞周围钙离子的浓度,减弱子宫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药需要在痛经时服用。
(3)解痉镇静剂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阿托品、颠茄浸膏片、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氯丙嗪等。,痛经时使用,通过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注意事项:此类药物不宜服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药物耐受,导致疗效降低。
(4)口服避孕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排卵和子宫内膜生长,降低前列腺素和血管加压素的水平,达到镇痛的目的。它们主要适用于需要避孕的痛经女性,对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效率达90%。
常用药物:常用的短效口服避孕药有屈螺酮炔雌醇片、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复方炔诺酮片、复方黄体酮片、复方炔诺酮片等。
缺点:药物的缺点是需要长期连续或周期性服用。它们需要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每天一片,持续22天。
注意:用药后有消化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35岁以上或有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形成史、吸烟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治疗痛经的中成药有哪些?
中医痛经辨证原则上一般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五型。
(1)气滞血瘀型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丸、复方益母草膏、女子痛经丸、女金丸、妇科得生丸、痛经口服液、木易颗粒、妇科调经片、痛经宝颗粒等。其主要功效是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2)寒湿凝滞型常用中成药: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丸、温经养血合剂、暖宫七味丸、田七痛经胶囊、妇科再造丸等。主要功效是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3)湿热瘀阻型常用中成药:花红片、康妇炎胶囊、妇炎康妇胶囊等。其主要功效是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4)气血两虚型常用中成药:八珍木易丸、调经止痛丸、妇保金丸、妇康宁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其主要功效是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5)肝肾不足的常用中成药:鹿胎膏、壮腰补肾丸、无比山丸等。主要功效是补肾填精,养血止痛。痛经一般根据周期特点治疗2-3个周期,同时考虑不同人的体质,在中医指导下对症用药。
三、痛经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注意:
(1)用于伴有器质性疾病的痛经,如月经过多、盆腔炎、子宫肌瘤、生殖道畸形等。,你应该尽快就医,找出病因。
(2)生活要自律,不吃生冷辛辣食物,经期多注意穿衣保暖,多注意睡眠休息和运动,多喝热的红糖姜水或热开水,以平衡体内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畅通和代谢产物的排泄,缓解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