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天的深入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好地分析风险和收益。其实在中国,大部分事情都是为了利益而做,风险是后来才考虑的。因为人是从贫穷的旧社会过来的,所以不怕穿鞋的光脚人就成了中国人普遍的思维方式,一代一代传下来。这种思维是非常有害的,就是先考虑如何获得利益,再考虑风险。这是典型的侥幸心理,更通俗的说,是赌博心理。中国人的赌性不是没有根源的。由于古代科学教育的稀缺,人们做事不是靠书本,而是靠勇气和尝试。这种尝试导致人们相信自己而不是书,然后读书就没用了。其实根本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书无非是别人经验的总结,但人们似乎不喜欢借鉴别人的经验,而相信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自信”可以让人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千差万别。我从来没有因为吃“野味”而生病过。为什么吃了会生病?其实,摸着石头过河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人们一步步大胆做事。刚开始可能没人敢,但是有人试了就没事了,然后就有人敢试了,尝试的越来越多,很少出事,自然会有人屏蔽风险,不同意。但其实这些本质上都是感性认识的范畴。蹦极和过山车也是如此。别人会告诉你如何让你觉得没有风险。真正理性的理解是,无论你经历什么,看到什么,都不代表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和内在风险是既定的事实,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别人没事,不会降低你没事的概率,你没事,也不会降低别人没事的概率。
人们往往将自然风险与社会和人文风险混为一谈。中国特有的人文主义,总是习惯于“迁就”。如果你考试不及格,你可以和你的老师谈谈。在社会上犯法,可以“捞出来”。所以在中国,人们不太在乎风险,关注的都是收益。但人类最大的智慧是不区分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社会可以通融,但大自然永远不会通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之所以洋洋自得,有恃无恐,主要是因为身处社会环境。一旦离开社会,你可能会非常脆弱。人文主义是社会中最有可能导致无知的原因。不需要有什么过硬的技术。一切都可以通过说情来解决。所以人们会觉得读书没用,有个好爸爸还不如学好数理化。
中国的传统让人天生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其实人只能在正常情况下生活。当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即使不是肺炎,恐怕大多数时候也是手足无措,因为“我没学过”。因为个人的脆弱,所以需要牵连更多人的是社会。如果一个人遇到问题,他可以自己解决。他自己解决不了,就得找A,A解决不了,就得找B,B再找c,个人能力越弱,牵扯的人越多,社会风险越大。在这样的群体意识中,每个人遇到问题都想求助于别人,但别人还是不知道该求助于谁。最后,总得有人能够解决问题,否则乞求帮助是没有用的。所以,如果别人可以,为什么自己不可以呢?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对称,就是懂的人不遇到问题,遇到问题的人不懂。懂的人发现风险,不懂的人没有。也许人的经历和知识结构不同,但基本的思维模式应该是共通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认识世界。教育的本质是传授思维,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传授正确的思维方式。否则,人们只能生活在新闻的恐惧和无助中。从马航事件到伊朗事件,再到肺炎,人们似乎被普及了很多知识,但面对下一个风险时,仍然不知所措。人们还是看不到“治个头疼医头,治个脚疼医脚”的问题。新闻改变人的注意力,永远改变不了人的思维方式。所以,事情一旦过去,就像是过眼云烟。所以,单纯的“活在当下”,不仅容易忘记历史,也无法应对未来。人在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年复一年的重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是要从过去的惯性中走出来,认真思考这一切,思考为什么人在肉体上是自由的,但心灵却被迫不去思考或思考一些问题。人放弃了思考的时间,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吃喝玩乐。就像过去我们只想着给别人代工,卖别人做的东西。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研究芯片和核心技术,但是想了想才知道,我们差那么多,根本没有时间吃喝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