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冷,晚秋热”是一句农家谚语。另一种说法是“秋高气爽,秋高气爽”。“剥秋”意为“晚立秋”,“穿衣秋”意为“早立秋”。也有一些相关的农业谚语,说“秋落晨起,夜寒料峭”,意思是早上立秋,晚上就凉了;“初秋紧,秋后晚初秋油”,意思是说,初秋早五谷收成会差,生活会紧,初秋晚秋五谷收成会丰,饭碗里的油水会多。
那么,什么是初秋,什么是晚秋呢?为什么秋末初秋丰收,初秋歉收?今年是初秋早还是初秋晚?下面和朋友们一起讨论交流吧。
首先要定义一个概念,“初秋的寒意,秋末的热死”。寒冷和死亡意味着什么?是立秋当天从早到晚的天气温度还是立秋后一段时间的温度?还是立秋一段时间后的早晚温差?我觉得应该是早晚温差的问题。
1.立秋早和立秋晚三种说法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根据立秋这一天的早晚。
每年的立秋时间不仅要具体到当天,还要精确到几分几秒。一般来说,立秋在今晨0时至12时称为“初秋”,12时至24时称为“晚秋”。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还没有科学家认可这种说法。百度搜索,除了媒体人的个人观点,没有官方的权威观点。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合理。早晚相差最多24小时。“寒意”和“热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温度的形成是没有依据的。
我觉得用农业谚语“早晨是秋天,晚上是寒冷的”来解释“初秋早就冷,但初秋晚就热”更合理。如果早上是立秋,下午就会凉爽,不会像立秋前那么闷热。如果是下午或晚上的立秋,下午还是会很闷热。当然,这个解释只能指立秋,有点牵强,很难让人信服。
二、按农历的早晚立秋。
实际上,农村谚语是在过去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农民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那时候还没有公历,用的是阴历(农历)。根据公历,立秋基本上是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7号立秋没有早立秋,8号立秋没有晚立秋。但是按阴历算,差别就大了,最多差一个月。例如,2020年的立秋是在农历6月18日,而2019年的立秋是在农历7月8日,相差20天。所以有人认为“初秋”是指农历六月的立秋,“晚秋”是指农历七月的立秋。
这看似合理,但仔细分析似乎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例如,2020年是农历6月18日的立秋。按照这种说法,应该是初秋,但按照阳历,现在是8月15日,还是盛夏的第11天。立秋后是盛夏最热的时候,还有9天盛夏,10天盛夏末,19天盛夏前。怎么会冷呢?
第三,专家说是立秋早还是立秋晚,主要看立秋时是否还处于盛夏天气。
有专家解释“立秋早”和“立秋晚”,说要根据立秋是否在一天当中来划分?如果现在还是盛夏天气,那就是初秋,如果是盛夏末,那就是晚秋初,但这种说法与“初秋冷,晚秋热”的结果相反。不过我查了好几年的立秋时间,大部分都在盛夏时期,相差1到5天。这种说法虽然有道理,但却违背了农业谚语的含义。
二、为什么说“初秋”会歉收,而“晚秋”会丰收?
关于这个,很多人是这样解释的。阳历八月(农历六七月)是秋季作物生长的黄金期。当雨水多,温度高的时候,庄稼可以快速生长,谷物可以收获。如果立秋过早,天气温度会提前变冷,不利于秋季作物的生长,因此会有歉收。然而,如果立秋较晚,立秋后气温仍然很高,则适合秋季作物生长,因此粮食将获得丰收。
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但是你认为什么是“初秋”和“晚秋”?
3.2021年是“初秋”还是“晚秋”?
2021年立秋的准确时间是公历8月7日(农历6月29日)14时53分48秒。按照早晚,应该是“晚立秋”,但按照农历,却是“早立秋”。不过也是仲夏末,就在去年夏天的前两天,也算是“晚秋初”。据专家介绍,立秋的8月7日是中伏的第18天,现在还在中伏,中伏的第一天是8月10日,只持续两天。算作“晚秋初”也是有道理的。根据农业谚语,今年应该是丰收的一年。从目前的天气来看,今年雨水充沛,气温依然较高,秋玉米长势良好,为丰收奠定了基础。
一句话,“初秋寒,秋末初热”,各种说法都很牵强。个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传来划分的。只要到了这个节点,你所在的地方就进入秋天了,你所在的地方气温开始变化,中午还是很高,但是早晚气温会降低。只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纬度和经度不同,中午和早晚的温度也不同。东北初秋平均气温只有15.8至17度,湖南初秋最高气温高达32至35度,但迟早会降低。至于什么是“立秋早”和“立秋晚”,看立秋是在中间还是在最后比较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