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心内科和呼吸科胸闷患者的常见主诉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或气短,甚至呼吸困难。常见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等疾病。
胸闷的机制可能与心肺的通气功能有关[1],是体内某个器官的功能体现,也可能是机体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病情轻重不一,轻者片刻即可缓解,重者感觉胸口被大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感到窒息而死。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伴随症状,所以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呼吸系统疾病多与气短、呼吸困难同时发生;心脏病常伴有胸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不难确诊(回复0428,可看《问诊:常见胸痛四步治疗》);对于无基础心肺疾病史、首次胸闷发作且无明显其他伴随症状的患者[2],往往很难及时找到病因,即使不容易区分是心源性还是肺源性胸闷[3]。早期诊断,减轻患者不适,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性胸闷不需要过度紧张和治疗,放松休息后很快会自行缓解。老年人应高度警惕胸闷。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无剧烈胸痛,但常以胸闷为主要症状,常因患者忽视而延误治疗时机。
感冒引起的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需要小心病毒性心肌炎,因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隐匿,常被误诊漏诊。由于颈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和自主神经分布在胸壁、心脏等部位,当颈椎生理弧度发生变化或骨质增生时,会反射性地引起“颈心综合征”,导致胸闷、不适、心慌、气短。
同样,我们不得不提到类似的“胆心综合征”。胆道疾病患者也有胸闷、心悸,部分伴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常被误认为冠心病,多见于肥胖中老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