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一组颜色时,你有两种感觉。首先是纯粹的感官效果,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心理体验。”
—瓦西里·康定斯基
OColdplay -鬼故事
对于生活中拍摄的照片,往往要在app里选择几个滤镜,找到最满意的风格,然后用一段文字发布在社交媒体上。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让我们从头开始。
人天生对颜色所传达的情感很敏感。不同的颜色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对颜色有要求,尽量用颜色来帮助表达思想。
俄国艺术理论家、现代抽象艺术的创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曾指出,“当你瞥一眼一组颜色时,你有两种感觉。首先是纯粹的感官效果,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关于色彩所传达的情感。
想用颜色讲故事
照片从单一的黑白演变而来,有了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更多了。比如红色代表热情,黑色代表神秘未知,白色代表纯洁。冷色表现出压抑和沮丧,暖色表现出活泼和兴奋。
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拍一张照片准备发布之前,经常会切换几个滤镜看看效果。不经意间,我们觉得某个效果很满意,觉得很符合我们的心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我想这种色彩风格一定触动了你心中的堡垒。发布朋友圈是一种表达。既然是表达,就需要有情绪。当我们切换滤镜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寻找最符合情感的颜色风格,并使用颜色来帮助叙事。
那么色彩是如何帮助表达的呢?
一般的照片滤镜app主要是改变图片整体的色彩倾向。
↑这个滤镜主要是增强光影,让画面层次更加明显,突出火车元素,把故事集中在火车上,从而更好的表现文案内容。暗部出现的紫色,增加了故事的混乱和善变;明亮的部分是温暖的,暗示黄昏,表达一种离别,放弃和思念。
左边的原图只能搭配一些客观的描述性文字,而右边的图片经过筛选后更适合表达情绪。
心里藏着一部电影。
我不敢说所有喜欢加滤镜的朋友都有电影情怀,但他们的操作本质上是让色彩参与画面的叙事,这是电影的手法之一。
在现代电影中,电影创作者经常使用色彩来直接参与影像的表现。不同的色彩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对电影内容的理解起到一定的情感渲染和心理铺垫作用。
正常拍出来的照片太逼真了。很多时候,我们想像电影一样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这时候我们就忍不住用色彩来强化自己的情绪,用滤镜来让画面更有戏剧性和故事性。
原始的冷色和暖色
一个有深度的段落,往往包含着各种人生哲理。如果配上合适的图片,那简直美呆了,能把你的想法表达的淋漓尽致。对画面色彩进行处理的目的是使其与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高度契合。
文案:希望你还在梦里,永远不要醒来。
↑冷色适合表达压抑和失落。这张图的冷色更有助于表现主角心中的死水,像一片关不掉的乌云。有了合适的文案,文字和画面才能高度融合,产生共鸣。
文案: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暖色适合表达希望和美好,而当女主角的形象在历经坎坷后到达山顶时,豁然开朗,有所感悟。
文案:北疆公路打卡
↑正常拍摄的图片色彩明亮丰富,多用于客观表现。
文案:每个灵魂都有一个梦想。
↑画面色调偏冷,明亮却冰冷,配合文案更容易表达出一种萧瑟的梦境。
文案:这里有距离,但是没有诗。
↑中性温暖的大地,蓝色的天空失去了色彩,荒芜而孤独,传递出一种无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