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引号(“”)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3、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书名号(《 》)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破折号(——)1、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 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示声音的延续。
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修辞手法
认识并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让我们把话说得更好,说得更准确、生动、鲜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阅读理解
▊ 一、划分段落层次,理解段落大意
自然段如何分层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划分层次,就是通过对一段话的分析,看出这段在有个意思,这几个意思又是怎样一层一层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小学阶段常见的自然段组合方式有:
1、总分式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概括叙述后具体叙述,也包括先总述再分述最后总结以及先分述再总结。
如《夹竹桃》第三个自然段。先总述我们家常见的花应有尽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儿依次开放的景象,最后总结园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盛景。
2、转折式
全段分两部分,前后两部分意思转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转折词分开。
例如《灰椋鸟》第一自然段。“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这一段可概括为:原以为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自从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我决定去看看。有时,前后两部分内容间没有转折词,但其中的转折关系仍显而易见。
3、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结果的关系表达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后果和先果后因两种情况。
4、顺承式:即按事情或动作的先后顺序表达。
5、并列式
在一段话中,分别写几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存在的。
▊ 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小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作文
作文是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要求会写简短的记叙文。 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 一、审清题意。即要看懂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第一,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对象
如:《我这个小孩》和《邻居家的小孩》,虽然都是写小孩,但前者是写自己,后者却是写别人。又如在状物的文章《我最喜欢的××》一题,仔细研究,它要求我们写最喜欢的东西或有趣的动物等。如果按《我最喜欢的人–妈妈》来写这就弄错了写作的对象。
▊ 第二,必须弄清题目要写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