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直辖市区划调整的故事,比如重庆38个区县的区划调整。今天,我们来谈谈天津。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目前天津有16个区,总人口1380多万。一个问题出现了。天津16区的划分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天津。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2020年GDP总量14084亿,全国排名第11位。天津总人口1380多万,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非常靠前。天津下辖16个区,没有县,没有县级市。其实天津的区划调整和河北的区划调整有很深的关系。
元朝以前,中国各朝代基本遵循州县两级划分。13世纪中期,北方元朝崛起后,西夏国、郭大进、大理国、吐蕃、南宋等一系列政权在几十年内覆灭。一个庞大的帝国建立了。然而,随着疆域的迅速扩张,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经验的弊端显而易见。面对全国数百个州府,数千个郡县,元朝有点担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口数据、耕地质量、农作物产量,元朝无所适从。以农作物为例。因为各地的土壤结构和气候完全不同,所以农作物种类很多,比如水稻、小米、小麦、高粱等等。各地耕地分为旱地、水浇地、丘陵地等10余种,每种耕地又分为上、中、下三等。对于如此复杂的局面,擅长以骑兵团作战的元朝缺乏必要的基础。
依靠唐宋的州县划分,无法满足元朝的管理需要。唐朝的15道,宋朝的23道,问题很多。最后,元朝在宋朝二十三路的经验上加上了晋国行商舒泰的基本框架,经过进一步调整,形成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元朝将全国分为10省,如四川、福建、江北、河南等。当时天津等地划归中书省直接管理。
各省有各路,各路有各州府,各州府有各县,相当于四级区划的设立。元朝虽然建立了行省制度,奠定了行省行政的基本框架,但并不完善,各方面问题很多。首先,省份划分不合理,地方管理难度大。其次,地方机构的结构粗糙、重叠且效率低下。到元朝末年,分省几乎崩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根据明朝的情况,进一步调整了地域划分。取消了路一级的划分,形成了省州县三级的划分,这是一种划分模式。明朝皇帝朱迪发动靖南之战后,随着明朝迁都,最终形成了南北直隶和十三省。中国很多省份的总司基本都是在明朝时期建立的,比如江西省、河南省、浙江省。
和现在的分区制比,已经很接近了。津南战役期间,朱迪曾在天津乘渡船南下。因此,它被称为“天津”,意思是“田字渡口”明朝迁都后,天津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保卫首都的要塞。明朝建立了天津卫,但没有建都。明代,直隶北部泛指现在的河北省等地。17世纪中期,清朝建立自己的统治后,进一步调整行省的划分。最终形成了清朝内地十八省的划分。
其中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雍正帝年间,天津卫改为天津郡、天津府,隶属直隶省管理。天津市政府辖六个县,包括天津县、盐山县、青县、庆云县、南皮县和静海县。1840年后,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战争,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清朝一次次战败,不得不启动割地补偿模式。同时开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
天津是通商口岸之一,自这一阶段以来,天津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因为需要经常办公,直隶总督每年在天津工作半年,相当于半个省会。1912年,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军阀混战阶段。与此同时,直隶省会从保定迁至天津。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河北省首府由天津迁至北平。
但仅仅两年后,河北省的首府从北平迁回天津。到了1935年,随着日本的逼近。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从天津迁回保定。所以抗战时期,河北省的首府一直在保定。转眼间,就是建国初期了。随着局势的稳定,中国进入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开发建设阶段。与此同时,一系列重要项目已在天津立项。
天津从一区到八区共分为八个区。但是天津的管辖范围并不大,只有市区。天津周边的几个县都属于天津特区,由河北省管理。当时全国总体规划分为10多个直辖市。除了北方的恶劣天气,省会城市如Xi和沈阳也被临时提升为直辖市。1952年后,随着直辖市的调整。最后,只剩下三个自治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