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李司坤●任重
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进”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着陆,深度10909米。据报道,“奋进”号坐底后,计划在海底进行包括取样在内的海底作业和巡航,时间长达6小时,这也是“奋进”号在海底设计的最长工作时间。
马里亚纳海沟被称为“地球第四极”,最深处接近11000米。形象地说,这个深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里水压高,天完全黑,气温低,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最糟糕的地区之一。10月27日,奋进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万米,达到10058米,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11月10日,载人深潜深度纪录再次被改写。
锋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要实现载人深潜,首先要有技术过硬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铮参与撰写并于2011年发表论文《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表示深海潜水器作为海洋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探索深海海洋”的瓶颈,其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乃至海洋权益的维护。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未来海洋利用、海洋旅游、深海打捞、生命救助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战略意义。
根据这篇论文,在深海潜水器中,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也被称为“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载人潜水器是由载人人员操作,配备生命保障和辅助系统,能够进行水下作业的移动潜水装置。它代表了海洋高科技发展的前沿。
几十年来,中国载人深潜陆续突破了多项核心深潜技术,一步步步入深海。10年前从1000米到3000米、5000米、7000米,再到挑战万米载人深潜。近年来,中国深潜装备的快速发展是一个缩影。从蛟龙、深海勇士到今天的奋斗者,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深海探测的排头兵。2010年7月,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和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达3759米深度,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深度载人潜水技术的国家。2016年6月,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极限挑战,最终将纪录保持在7062米。
成功两次下潜至万米深度的“奋进”号载人潜水器于2016年立项,由研究团队以“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R&D实力为主要任务承担。融合了前两代深潜装备的优良血统,不仅采用了安全、稳定、强大的能源系统,还拥有更先进的控制系统和定位系统,以及更耐压的载人球形舱和浮力材料。
为什么世界各大国都痴迷于探索“奇幻”的海底世界?《泰晤士报》援引“奋进”号总设计师叶聪的话说,深海资源丰富,深海潜水能力与探索、保护、管理和成为海洋强国的任务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