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编辑:你注意到微信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少了吗?甚至周围的一些朋友关闭了朋友圈功能。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本文作者在这微信十周年,展开了对朋友圈的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从最初朋友圈每一个“小红点”亮起时的兴奋,到如今“逃离朋友圈”浪潮涌起,朋友圈10年,我们是真的有点倦怠了。
朋友圈所呈现的并非真实的人生,大多是修饰后的人生,成为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报告里提到,30.5%的用户发原创内容朋友圈的频率都降低了,还有30.6%的人,因为工作需要,发了更多的朋友圈。
尽管微信不断推出保护朋友圈隐私的功能,但依然无法改变用户不愿意发朋友圈的意愿,这是为何?
四年前写过“三天可见的思考”一文,这篇算是姊妹篇吧。
一、微信朋友圈功能的背后
微信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自从上线后,十年来朋友圈的界面几乎没有大的变动,从侧面反映了这个产品的成熟度与稳定性。
说一下微信朋友圈发布以来比较重要的几个更新:
2017年,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见”“最近三天可见”功能。
2019年,微信推出“最近一个月可见”的功能。
2021年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说:“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三天可见。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但竟有超过2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用户的社交焦虑、不安全感可见一斑。
朋友圈的用户核心诉求:
- 发朋友圈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反馈来自于点赞或评论。
- 看朋友圈的目的是为了看看朋友最近的日常生活动态。
二、为什么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1. 从私域空间到半私域空间,“朋友”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十年时间弹指一挥间,朋友圈的功能没怎么变,变的是人,人所处的环境在变,微信的影响力在变。微信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无法离开。
微信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即时通信工具,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话功能。回想一下自己打电话的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可以没有,但微信必须有。最后你的微信加了一个又一个并不太熟悉的朋友,而你朋友圈的隐私难免会受到侵犯。久而久之,大家干脆就不发。
早期的朋友圈都还比较纯粹,那时加的都是自己身边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是强关系,数量还比较少。没有领导,没有七大姑八大姨。那时候微信也还远没有现在影响力这么大,大家都还在玩QQ空间。
哪像现在“朋友”越加越多,现在的微信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半私域的空间。为了保护朋友圈隐私,在加好友时可以选择对方是否可以察看自己的朋友圈。
因朋友圈好友复杂化带来的两个问题:
- 在不熟悉的朋友面前暴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隐私。
- 分组可见导致发朋友圈麻烦,犹豫半天,最后还是放弃发。
微信不断推出分组可见、三天可见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把想发的朋友圈以私聊的形式发给了重要的人和群,想想自己也的确是如此。
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
朋友圈的本质是一个线上的社交广场,这个广场名叫江湖,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这个江湖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人,也充斥着看不见的各色各样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矫情,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发个圈。
你的幸福感可能会刺激到别人。你的悲伤可以给他带来快乐。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人之本性。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越来越少发朋友圈动态?”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你的喜悦可能会刺激着别人的悲痛。你的伤心可能会淹没于别人的欢声笑语之中。日子最终还是要自己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千百滋味,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