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界限,保有一定的自由,从而获得安全感。
界限的距离取决于关系的远近,关系越远,界限越宽。这个道理大家都很清楚,但却很难做到,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界限总是被遗忘,矛盾因此产生。
中国文化将人的集体性放在首位,强调集体和家庭的重要性,相对忽视人的个体性。这种观念影响了人的相处模式,在人际交往中,越界行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大家对此习以为常。
读者小甜的经历与题主类似,她在私信中告诉我,她与丈夫结婚两年,前段时间怀孕了,这个消息一开始让小甜很是开心,可是没有多久,就有一个重磅炸弹把她炸懵了:老公出轨了。
事情暴露之后,小甜和丈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原本小甜之前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想着只要丈夫认错道歉,保证和小三断了联系,那么她也就当做这个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一家三口好好过日子。
谁知道,丈夫不仅不认错,还理直气壮。“你怀孕了,难道让我憋着吗?我没去嫖就是怕染病,我这不是为你和孩子着想,你倒反过来怪我?”丈夫这样说。
小甜说,最初听到丈夫这套说辞,她有了几秒的愣神,甚至于觉得丈夫说的居然有几分道理,紧接着,遭遇背叛的愤怒,和丈夫的态度点燃了她,她直接炸了。
“我其实心里很清楚,我难受的除了他的态度,和给我的伤害,更多的是难受我自己,痛恨自己被他吃定了,现在又怀了孩子,感觉更加无力”小甜哭着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应该怎么办?”
“被吃定这种感受,就是亲密关系中,自我边界的丢失,亲密关系有个人边界,并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尝试靠近的同时,尊重了别人说‘不’的权利,每一个伤害行为背后的支撑都是边界的突破,你和丈夫的关系是否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是否边界缺失,给与了他伤害你的机会和权利?”我回答说。
一段好的关系,需要有界限的亲密,既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亲近的关系,但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重要的人生决定上,却可以坚持自己。
边界缺失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原生家庭创伤的疗愈
通过与小甜沟通我发现,在她与丈夫谈恋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丈夫说了算。
丈夫是北方人,有些大男子主义,纵然生活中两人有许多意见不合的地方,小甜也以“他就是个大男人,不懂得女人心思”来安慰自己,两人的问题和一下稀泥也就过去了。
“我不喜欢吃酸的,我也不喜欢他出去应酬,更不喜欢他那种粗糙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可是每当我表达这些意见的时候,都会被他压制下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没有办法再次跟他理论,我说不出口”回忆起两人相处的细节,小甜说。
在新精神分析领域,小甜所描述的状况和她自身“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有关。
在我们还是一个小婴儿时,最初感受到的是和母亲融为一体的亲密,那时的自我还没有开始分化,没有自己的边界。
可是,当我们逐渐长大时,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到了青春期,总会标新立异来证明自己自己的存在。
如果这时分化出来的自己是被接纳的,我们就能从亲密中发展出自己的边界,能够比较好 的 接受一段有边界的亲密关系。
如果这时的分化出来的自我是不被接纳,一部分人会选择用叛逆坚持自我。还有另一部分人,当面临自己独立的需求时,他们的的养育者会选择生病、情绪崩溃、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怜悯,用这样的方式紧紧抓住孩子,避免孩子在亲密中发展出自己的边界,也不让孩子有机会独立。
这两部分人最初在关系里的角色,是他们的原生家庭给予的,而他们又会用自己所获得的角色,去影响自己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
所以,有许多人明明不想要活成自己父母的样子,最终却发现自己对待爱人和孩子的方式,跟自己的父母并无二致。 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是每个人面对关系的行为模板。
就像小甜,回忆过去的经历说,自己的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家里都由她说了算。妈妈要求她做任何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否则妈妈就会说:不听我的话,你就不是我的女儿,我不管你了!
当时,她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对劲,却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对于幼年的小甜来说,“不是妈妈的女儿,妈妈不要自己了”带来的恐惧是无比巨大的,为了能够活下去,她只能以牺牲自己的边界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