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销售的热水袋。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覃澈 摄
身在英国的林颖刚将1000个热水袋从海关搬回家,便逐一给身边的朋友发去消息:热水袋到了,赶紧来拿货。
自2017年定居英国,林颖在工作闲暇之余做起了代购,帮着国内朋友购买当地商品。最近一段时间,她特别忙碌。手机里不断传来当地客户下单、催单,以及临时加单的消息,“以往都是从海外购物发回国内,如今却颠倒过来。欧洲寒冬已至,很多欧洲本地人开始疯狂买起热水袋、电热毯等国货来。”
“取暖神器”走俏,一时间,订单从海外涌向浙江义乌。
“今年生意确实不错,虽然没有外界所传的‘爆发式增长’,但相比往年的确有所提升。”近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时,义乌国际商贸城里,一位热水袋商家刚挂断和贸易公司的电话,对方希望能追订3000个热水袋。
热水袋“漂洋过海”
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能源危机不见缓解,这个冬天于欧洲而言格外寒冷。
为了熬过寒冬,越来越多欧洲家庭陆续转向远在大洋彼岸的东方,开始向中国制造寻求“解决方案”。
德国读书的王翰同样告诉记者,热水袋、电热毯已成为学校最“潮流”的商品,不少同学甚至表示愿意出高价购买。
“得知电费上涨消息后,曾委托家人从国内寄了几个热水袋过来,没想到欧洲这边的朋友看到后纷纷‘种草’(网络流行语,意为给别人推荐好物),希望能帮着购买。”林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经过打听发现当地对热水袋需求巨大,这让自己动起了代购的念头,并联系上长期合作的国内代购商。
接到林颖发来的订单后,专门在义乌负责选货的刘伟迅速联系上当地厂家订货发货。最近一段时间,他已经接到几个海外代购打来的进货电话。每次采购的量几乎都是上千个,“总共差不多卖了几万个了。我这还算小规模的,据说更大的商家已经发了数十万单相关商品。”
10月25日,贝壳财经记者在亚马逊海外平台搜索看到,在售的热水袋售价多在7英镑至15英镑(约合60元至129元人民币)。记者注意到,销量最高的一款热水袋价格为22英镑(约合人民币182.5元人民币),其在短时间内就获到60多条好评。同时还有不少热水袋商品已经挂出“即将售罄”的标志。
而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体验过热水袋、电热毯的外国网友也开始安利这一好物,“太好用了”“它值得这个价格”“想24小时都带着它”。
网上的热水袋销售信息。截图
外贸订单达8万个,10至20多元最受宠
欧洲这股商机,早已被义乌商家敏锐地嗅到。
贝壳财经记者在义乌走访看到,除了多家专门销售热水袋的商铺生意火爆,部分家用小电器商铺同样在店里专门陈设热水袋。
“今年的订单比往年要早,订货量相对也有所提升。”在国际商贸城经营着热水袋生意的陈女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自己家在义乌卖了近30年热水袋。往年都是4月后才会接到外贸订单,而今年从3月开始就陆续接到海外订货的电话。
陈女士的店铺四周悬挂了上百款尺寸、图案、材质各异的热水袋和各种图案的绒面外套,除了直接灌水的橡胶热水袋外,也有不少充电式热水袋。而尺寸也从750毫升到2000毫升应有尽有。
“欧洲客户通常会选择PVC材质的灌水橡胶热水袋。在他们看来这类热水袋相比充电款更加经济实用。”陈女士介绍,海外客户在下订单时更倾向于2000毫升的大号热水袋,价位选择也集中于10至20多元人民币之间。
“外贸订单相对以往确实呈上升趋势,整体订单同比差不多增长了30%。”陈女士记忆中,前几年外贸订单量基本维持在60万个,而今年粗略估计差不多已经到了80万个,“以往东南亚等国家也有不少订单,但今年很大部分都是被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客户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