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吞帧,干货看这篇!朋友圈吞噬的不止你的时间,还有你的好心情!
众所周知,主根者是红色的,近墨者是黑色的。微博、朋友圈和其他人也说“有节奏”、“画风”有时严重“偏向”。
实际上,社交网络对情绪和个人观点的冲击和重塑,其威力之大,可能你根本都没发现。VICE的一篇文章"Facebook Is Making Us All Live Inside Emotional 'Filter Bubbles'"向我们揭示了其中奥秘。
社交网络:情绪的“过滤气泡”
什么是“过滤气泡”?你上网买个东西、点个赞、留个言,电脑就会自动给你推送所谓“你可能喜欢”的相关资讯。这种现象就是“过滤气泡” ,是网站算法的结果。这种“气泡”会根据用户习惯“过滤”出你“喜欢”的东西,这看起来“智能”了,但纯粹是“自作多情”。觉得互联网“懂你”?硬算出来的吧……
这种“自作多情”现在已经蔓延到了社交网络:随便刷个新闻、看个热评,那种群情汹涌的架势,有时真的是“戏太多”。“戏”一多起来,自己的情绪也会深受感染,有时还不自知。
情绪的传染力
最近《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的研究指出,社交网络上普遍存在情绪传染现象。有人可能认为,每天刷微博、朋友圈的时间毕竟不是太多,我们仍然活在现实世界,但其实社交网络会有选择性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
但是,PNAS的研究人员指出:情绪状态能过通过情绪传染的过程在人们之间转移,因此人们会不知不觉地带有他人的情绪。他们研究了689 003名英语为母语的Facebook用户,在实验中故意减少他们朋友积极、消极贴子的数量。结果显示,他们会受到这些贴子的影响:看到朋友的消极内容少了,他们也会少发消极的内容,多发积极的内容;而看到朋友的积极内容少了,他们也会受到影响,少发积极的内容,多发消极内容。
线上的情绪会蔓延至线下
当然,社交网络还不至于左右人们的情感。虽然带情绪的内容可以瞬间传遍网络,但是以上实验毕竟经过人为改动,影响范围有限。但如果把实验人数无限扩大,就会发现事情并不简单。社交网络本身就是巨大的试验场。其中,愤怒是最容易在网络上传播的一种情绪。
前人大量研究显示,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而社交网络的情绪传染也同样会有更大的波及范围:近年来,社交媒体不断引发网络暴力和骚乱、教唆未成年人酗酒、肆意篡改语言文字。有的用户还会无病呻吟、悲观厌世,甚至不懂明辨是非。
极端化、单一化的情绪和观点
“标题党”和色情的游戏广告诱骗了大量的用户点击,也助长了这股网络情绪风暴。这些内容之所以存在,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可以吸引大量流量,符合当今网络媒体“流量为王”的赢利模式。
这种自带情绪、疯狂传播的内容,应该引起重视。这些内容容易促使大家只用一种观点理解世界。只要是传播量最大的观点,就容易成为主流,从而扼杀边缘的创新理念。许多媒体也对此不满,纷纷抱怨媒体同质化现象。
情绪传染的后果
情绪传染会导致大众情绪的同质化,不同情绪在不同受众之间的流动速度会因此而减慢。你在朋友圈或微博看到大家抱怨老板、政府、自己的伴侣,虽然你不知道这些内容是真是假,但是你都会因此染上负面情绪。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感觉,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能够真正“原创”的。在网络时代,基本不可能完全创造出全新的东西。而且,所有资讯都日以继夜地翻滚流动,互相融合,没有太大的局部影响力。我们的情绪对社交网络不是免疫的,朋友圈上的气氛会影响我们当天的心情。
不过,这种情绪传染有的时候也是好事。比如:有的时候看到朋友在分享度假和宠物的照片,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更好。这是因为:我们会有同理心,哪怕看到的仅仅是他人的照片,也会因此而受感染。
(本文由36氪编译组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