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自菲薄造句】人没有格局,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没有模式比没有钱更可怕!图案是认知世界的宽度|两匹马的推荐奖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他上语文课,老师叫人回答问题。
“下面哪位同学回答一下,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老师,我有个问题,如果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撒谎的话,我怎么可能知道他本人的中心思想呢?”
“你哪儿来那么多问题?如果所有学生都像你一样,动不动就问问题,那这个课就没办法上了。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老师,如果所有人都像您一样,一直在高中当语文教师,那么其他职业就没人做了,您觉得您这样做对吗?”
“教室后面站着去!”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困惑》。
他是这样写的:我最大的困惑就是,每次我去商场,用钱买商品,售货员都很温柔。可是在学校里,我用学费买知识,老师为什么就那么凶呢?不都说顾客就是上帝吗?怎么能让上帝罚站呢?”
小学的时候他在家里写语文作业。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用成语‘兴高采烈’造句。
他的解答是:答:我问妈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她说不知道。
他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从小体弱多病,孤僻寡言,没有朋友。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心肌炎在家休学了一年,父母都去上班了,每天就留他一个人在家,没办法,只能看书。
那时候小,很多字不认识,他就边翻字典边看书,很快,他就在书中找到了乐趣。这段经历为他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他学会了阅读,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别的孩子在打游戏,踢足球的时候,他沉浸在书中,以书为伴。
他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合群,他会思考很多别人不会去想的问题。比如说他想不通那些踢足球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把球踢到那个框框里,有什么意义。
因为总是有很多疑问,所以常常让身边的人烦不胜烦。
你好,我是胡伟,上面就是我的故事。
讲真,从小我就一直是一个被所有同学和老师都嫌弃的男孩。
为什么呢?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提问,我特别喜欢质疑那些别人眼中的社会常识。
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因为这些事儿整天勾引着我的脑细胞,就像网络游戏勾引其他同学一样。
比如我会想:“为什么一个人到了年龄就应该谈恋爱结婚?” ,“为什么明星就应该比清洁工赚更多的钱?”,“为什么男人就应该为女人买单?”,“工作之后用不着解析几何,为什么还要学这个?”
因为我总是问“为什么?”,总是问“why?”所以同学们也给我起了一个外号“老外”。
后来高三的时候,读了一本北大哲学教授胡军的著作《哲学是什么?》,终于明白:西方哲学就是一种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价值进行不断追问,不断反思的理性质疑精神。
于是,我知道我找到组织了,这才是我需要学的专业,这才够我玩一辈子的游戏。
我决定报考哲学专业,并立下了两个梦想,第一个是要在30岁以前出版一本自己的哲学专著,第二个在30岁之后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哲学理念。
后来我考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哲学系,并在这里读到了研究生。读研究生2年级,我在意大利左翼哲学刊物《今日葛兰西》上发表论文,成为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6年的时候,我终于实现了自己17岁时的第一个梦想,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哲学著作《真思想》。
从2005年到现在,这十几年来,我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阅读、思考、写作。很多人都觉得哲学太高大上,其实恰恰相反,哲学是最接地气的学科。
因为哲学所关注的正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比如:
“为什么我越来越不相信爱情?”
“为什么我赚的越来越多,可活得越来越累?”
“为什么我一天不刷朋友圈,就觉得心里不踏实?”
“为什么有那么多脑残粉?”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西方哲学家所研究的课题,用哲学术语来说,这些都属于“现代性”问题。所以你还能说哲学离你很遥远吗?
如果做个比喻,那么哲学就是生活的涂鸦。我们在生活中之所以会遇到那么多让人辗转反侧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按照同一种思维定式来生活。
这种思维定式就像变色龙一样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我们很难分辨出它们的存在。
而哲学的价值正是在于,它能够以逻辑思维为调料,以理性质疑为画笔,让我们把那些思维定式的本来面貌给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