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鼠胆子比较小,很容易受到惊吓,饲养期间减少惊吓有助于竹鼠生长。
疾病预防
防治方法
外伤--由于互相抢吃、受惊吓、争窝室而互相打斗咬伤,或运输时被铁笼钩伤引起。主要表现为不愿吃食,流涎,粘膜潮红发炎,重者精神萎靡,体温升高。轻微创伤涂以碘酒防感染,伤重者排出脓汁后,用消炎水洗净伤口,涂碘酒后撒上消炎粉,单独饲养,以防再次致伤,必要时肌肉注射10万~20万单位青霉素或者链霉素20万单位每日2次,3天为1个疗程。
肠胃炎--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拉稀、腹部和尾部被毛潮湿。该病一般通过观察粪便进行诊断。治疗可用土霉素1片捣碎拌玉米粉或米饭喂饲,每天2次,2~3天可愈。
感冒--由于天气突变,竹鼠被风吹雨淋受寒引起,病鼠呼吸加快,畏寒,流清鼻涕,减食或不食。治疗可用复方氨基比林肌肉注射,每次0.5毫升,每天2次。或者肌肉注射安乃近0.2~0.5ml,每日1次。
中暑--主要由高温引起,表现为骚动不安,呼吸急促,走动不稳,如醉酒状。治疗可将病鼠捉出埋入湿沙中,露出头部,防止大量饮水,否则即使中暑解除,该鼠也难养活。约15分钟可苏醒。
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春夏季,病鼠腹大,触摸有波动感,母鼠常被误认为怀孕,剖检可见腹中有大量凉粉状(透明胶状)浸出物。治疗采用新霉素和先锋霉素治疗,每次大鼠注射0.5毫升,幼鼠减半。
生活习性
竹鼠竹鼠因吃竹子而得名,因此竹子是养殖竹鼠最好的食料。喜栖息于竹林、马尾松林及山地阳坡草丛下,营地下生活,穴居。以夜间活动较频繁,白天少食多睡,夜间吃食旺盛。其活动规律可分活动周期和休息周期。无饮水习性,水分多从食物中摄入。在受到人为刺激时,有时发出:"咯、咯……"的磨牙声,或立即露出锋利粗大的门齿,同时发出"呼呼--"的鸣声示威。母竹鼠护仔性强,常把仔藏于腹下,能自动哺乳;性情温驯,公母形影不离,抗逆性强。有互相残杀和残杀外侵之敌的习性。当公竹鼠进入带幼仔的母舍时,将幼仔咬死后,才与母竹鼠同居。对外侵入的家鼠、雏鸡、鸭及鹌鹑等惯于残杀,甚而致死。
竹鼠喜在安静、阴暗、清洁、干燥、光线适当、空气新鲜的环境生长,喜暖,耐低温、不耐高温,喜躲于光线很弱的角落,生活温度为-8~35℃,最适温度为8~28℃。尤其怕阳光直射。当阳光直射,环境温度过高时,竹鼠就少吃,腹部朝上而睡,表现为非常躁动不安,有的在半小时内死亡。在温度过低时,头腹紧缩,爬动不安,发出"哇、哇、哇……"的鸣叫声。
竹鼠怎么饲养
1、养殖环境竹鼠的胆子是非常小的,一点小响声都会导致竹鼠受惊。因此我们在选择养殖场地的时候,要保证周围环境安静,尽量远离城区、工厂等嘈杂的地区。养殖场要保持有适宜的光照、空气流通好、无污染且冬暖夏凉。竹鼠在生长期的适宜温度应控制在10-25度左右,并且要防止太阳直射,如果温度过高的话。竹鼠的食欲下降,躁动不安,严重的时候导致死亡。所以还要保证养殖场的温度适宜,让竹鼠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2、选择种鼠种鼠的质量与养殖效益是直接挂钩的。所以种鼠的选择工作非常重要,要保证种鼠生长能力强、没有疾病、皮毛通顺发亮。并且种公鼠的性器官要发达、发情情况明显,因为这些条件直接决定这种公鼠的精液质量。种母鼠要有良好的母性,食欲旺盛,母乳充足,才能够保证幼鼠的生长。我们在引种的第一至二年内要淘汰质量差的母公鼠。然后在第三年开始做好后备种鼠的留种工作,保证养殖效益。
3、养殖管理竹鼠的消化能力是非常强的,能够良好的消化各种植物型的饲料。我们要根据竹鼠的年龄来合理的调整竹鼠的饲喂量及频率,例如一只成年的竹鼠每天需要投喂两次左右。而且因为成年竹鼠的牙齿发育快,所以我们还要在笼子里面放入可供竹鼠磨牙的东西。而幼鼠因为消化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因为饲料要以易消化、营养物质高的饲料为主。然后每天要观察竹鼠的活动情况,检查其毛色等,发现异常的话要及时处理。
4、养殖注意事项我们要注意控制好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影响竹鼠的生长。在保温的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工作,提高舍内的空气质量。湿度要保持在50%左右,过高过低对竹鼠的生长都是不利的。每天定时清理粪便,做好舍内的卫生工作。然后要注意饲料的质量,不可饲喂发霉变质饲料,控制好比例。在冬季还要做好防寒防病工作,帮助竹鼠越冬。最后要保持环境安静,减少竹鼠的惊吓,对其生长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