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儿子的时候,李蓉的眼睛会亮起来,话也绵密得多,就像“在数身上的珍珠”。
过去十几年,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品尝过生活的百般滋味,但留在心里的,还是那些跟孩子相处的,日常而细碎的时刻——
比如儿子发蒙时,她曾指着路边的椅子,教他什么是长,什么是宽;母子逛超市时,她试着让儿子算数结账;他们一同看世界地图,看中国以外,那么多不同形状、地理、气候的国家……
后来,儿子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算数学到了统计学,从乐山走到了香港,又去到了美国。
可她从来没有出过国。第一次坐飞机出去,是在去年,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而是赶赴他的葬礼。2021年11月9日,李蓉24岁的儿子郑少雄,在美国芝加哥大学附近人行道上,被一名18岁的嫌犯枪杀。嫌犯抢走了他的手机和电脑,卖了100美元,次日被逮捕。
那是李蓉不愿触碰的部分。她57岁,曾独身料理父母的丧事,离了婚,儿子又走后,生活好似坍塌下来,没有了寄托。
后来,支撑起她的还是儿子:他一定希望她“健康快乐、过得好一点”。
今年10月,我们在四川乐山见到李蓉时,她正在努力地学钢琴,练习瑜伽,上老年大学。
李蓉说,她喜欢罗曼·罗兰那句知名的话,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郑少雄一周年忌日的时候,李蓉发的朋友圈
【以下为李蓉的口述】
【一】
同同(注:郑少雄小名)离开一年了,我每天都会想他。
他走后,我开始学钢琴,每天弹他弹过的钢琴,看他看过的书、做过的笔记。吃饭的时候,用他用过的筷子、勺子,就好像他和我一起吃饭一样。我每天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都会跟他说。睡觉的时候,在心里默默说,“晚安,妈妈要睡觉了”。
我就觉得,他每天都和我在一起,没有离开,“不思量,自难忘”。
这24年,所有美好的回忆,像一颗一颗的珍珠,嵌在我心里,挂在我胸前,任何时候想起,随手一捏,就是一个故事。我有那么多宝贵的回忆,我就觉得我很富有,很幸福。
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7岁跟着父母从成都来到乐山生活。毕业后一直在医院做财务工作。
生同同时我33岁了。同同一岁的时候,我和他爸爸分开了。那时候我就想,我必须强大起来,为儿子撑起一片天。
同同很小的时候,上街看到路边的椅子,我会教他什么是长、宽,他跑过去拿卷尺量;街道施工,我会带他去看井盖,让他知道井盖是做什么的。我还会带他到桥上看汽车,记车牌、车号,跟他讲不同车子的价格、特点。

郑少雄小时候

郑少雄和妈妈在一起
他大一点的时候,我们去逛超市,给他10块钱买东西,通过计算价格学习加减法。我也会带他去看家电,告诉他热水器、锅是哪个国家的,回来后看世界地图、翻书,了解这些国家在哪,人口、气候怎么样。
慢慢的,他就觉得很有趣,小学考常识,他每次都考得很好。
书法、钢琴、素描、跆拳道、街舞,他喜欢什么,我都让他学。
我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别的小朋友都在家睡懒觉,他到街上为人家写春联。还有一年夏天,我下班回家,看到他一个人在弹钢琴,背上全是汗。问他怎么不吹空调,他说一个人吹有点奢侈,吹风扇,谱子又全吹跑了。他干脆都不开,就在旁边放条毛巾,手汗湿了就擦一下。
那时候,一到周末,我骑着摩托车送他上各个补习班。他上课的时候,我就在路边看书。他每次都最后下来。后来听老师说,其他同学上完课就跑了,他每次帮忙把桌子凳子放好才走。
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候也很心酸。别人都是父母接送,我就一个人骑个摩托车,下大雨的时候,两个人全身都淋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