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提升了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
让文化遗产“用”起来。
>>>
代表项目:一指禅推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一指禅推拿,长期在市场中谋发展,为项目传承打造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继承和发扬。2018年,该项目进驻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办了“一指禅推拿康复工作室”,项目国家级传承人每周安排时间在工作室坐诊、授徒。
>>>
代表项目:鸭扎包
省级非遗项目鸭扎包,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年生产量达40万份,售往全国各地,销售额近200万元。
推进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业发展
>>>
代表项目:斗门水上婚嫁
珠海市在斗门南澳水上婚嫁传承基地打造了水上婚嫁展馆,每年举办“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
据统计,南澳传承基地年接待游客达20多万人次,逐渐成为旅游新亮点,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利用非遗素材进行文艺创作
以非遗项目为主题的
音乐、文化创意产品,
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非遗项目,
将非遗的传统文化深入现代生活。
>>>
代表作品:三灶民歌新唱《爷爷唱的诗》
三灶民歌新唱《爷爷唱的诗》是由金湾区文化馆结合群文工作对三灶民歌采风收集整理并重新创作,使用电声乐队与民乐结合创作而成,获得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金奖。
>>>
代表作品:《装泥鱼》系列文创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以装泥鱼项目传承人黄炎兴为原型,进行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装泥鱼系列文创设计,以“看”“放”“收”“丰”4个动态动作展示捕鱼过程,作品生动、活泼地展现了装泥鱼技艺。该设计荣获2018年广东(珠海)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非遗创意产品设计一等奖。
推进非遗项目理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
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业人员的科研意识,
营造了良好的非遗理论研究氛围。
>>>
代表作品:《沙田民歌荟萃》
珠海市非遗专家长期致力于挖掘、收集、整理珠海市非遗线索,注重对全市“非遗证物”、非遗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其中《沙田民歌荟萃》为近期代表作品,通过编辑整理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的沙田民歌,为广大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留下了宝贵的书面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