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喜表示,下半年市场普遍期望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能够进一步发力。建议在加快推动市场信心修复的基础上,综合施策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新动力。
基建投资
是稳增长重要抓手
从微观层面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在哪里?在多位首席经济学家看来,基建投资是重要发力点之一。
“基建投资是当前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能够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今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将在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后续将加快使用进度,促进有效投资。”陈雳认为,未来水利领域有望成为基建投资的重点方向,一是重大水网建设工程,继续发挥稳增长稳就业的牵头作用。二是县城、农村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和现代化改造。此外,基础设施REITs试点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增强市场活力。
今年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全面提速。水利部数据显示,前5个月完成水利建设投资金额3108亿元,同比增加54%。近日,多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例如6月25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湖南大兴寨水库工程、安徽包浍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均为国务院部署实施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董忠云表示,基建投资需扩大领域,应与我国加大科技创新、推进新基建的方向相结合。
徐阳建议,传统基建方面应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来引导增强市场对基建投资的信心。同时,在新基建方面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拉动更多的市场投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稳投资。
章俊表示,可通过促进消费和有效投资来拉动需求。例如,放宽汽车限购和免征乘用车购置税,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审批和新开工一批大型基建项目等。
明明认为,微观上促进经济复苏最关键的还是稳就业和稳市场主体。一方面今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继续创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市场主体经营压力较大。发力点应聚焦在稳定市场主体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上面。
输入性通胀风险
相对可控
近期,各国相继公布5月份物价数据,高通胀成为普遍现象。如,5月份,美国、英国CPI同比涨幅分别达8.6%、9.1%,再创新高。其中,美国物价超预期上行,继3月份之后再度创下40年来新高。在此背景下,是否会对我国形成输入性通胀压力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下半年我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油价和粮价。”罗志恒分析称,油价方面,地缘冲突导致国际原油供应紧张,而OPEC和美国页岩油均未明显增产,随着交通出行等需求恢复,油价将继续震荡向上。粮价方面,地缘冲突、成本上升、气候变化、投机交易四方面因素或影响全球粮食供需格局。
在明明看来,输入性通胀压力确实存在,目前相对可控。
“能源方面,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油价对国内能源价格的冲击相对可控,近期我国有力保障了煤炭供给,价格持稳。”明明表示,粮食方面,我国对粮食保供稳价高度重视,国内主粮自给率较高,而且粮食在CPI中的权重并不大。在应对方法上,只要延续上半年以来的保供稳价措施,输入性通胀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徐阳亦持相似观点。他表示,“由于我国粮食、煤炭等都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有足够空间应对外围的高通胀。因此我国在输入性通胀方面并不会出现整体性风险,未来影响也不会特别大,但需保持警惕。”
柏文喜认为,当前国际能源价格和大宗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且有波动风险,国际粮价有再创新高的可能,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不小。为此需要积极应对,提升国内能源产品产能和供应保障能力,一方面推动大宗原材料和进口粮食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鼓励国内生产以稳定供应,从而推动国内物价涨幅保持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