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2021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创新引擎的“绿意”越来越浓。
“只要在支付宝等平台上搜索‘新电途’,点击进入这个电动汽车充电小程序,就能接入全国近九成在运营的充电桩网络。”北京新能源汽车用户杜涛表示,现在给新能源汽车充电,省去了使用不同充电桩要下载不同应用程序的麻烦。
“我们已累计接入充电运营商超400家,实现了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运营商的平台互联互通,服务新能源汽车车主超过300万。”研发“新电途”聚合充电平台的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光星介绍,提供能源互联网终端服务的同时,企业还在为充电场站提供集光伏发电、电能储存、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打通绿电从生产到存储、再到消纳的完整“绿色循环”。2021年,朗新科技研发投入主要用于能源数字化创新,同比增长57.48%。
加快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低碳技术攻关……2021年,绿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加快转型,并逐步打通节能减排产业链,形成发展合力。其中,深市绿色产业公司全年投入研发金额797.9亿元,占深市研发投入总额的14.3%。沪市光伏、动力电池等产业链企业持续加快新能源转型进程,科创板多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企业,积极推进“碳足迹”计算、环境监测等辅助技术研发与推广。
注册制改革为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带来红利
随“天和”核心舱飞上中国空间站,乘“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2021年,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多款高端射频产品装配到航天重器上,公司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
“北交所为我们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了新窗口。”富士达公司董秘鲁军仓告诉记者,去年底在北交所上市为企业进一步畅通了融资渠道,也为企业擦亮“金字招牌”,更多客户和订单纷至沓来。去年全年和今年一季度富士达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8.87%、27.69%。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并同步实行注册制。截至今年4月30日,像富士达一样的8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据显示,2021年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668.9亿元,净利润7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23.8%,除1家处于研发阶段、依据市值标准未盈利上市的企业外,其他88家公司2021年均实现盈利。同时,创新驱动属性更加凸显,北交所企业研发支出合计30.4亿元,研发强度达4.7%。标杆企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19家上市公司属于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公司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2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021年,以注册制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改革蹄疾步稳,推动直接融资增量扩容,让更多企业享受改革红利、激活发展动能。在科创板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下,已先后有38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5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5家红筹企业和1家发行存托凭证企业成功上市。自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截至今年4月30日,共新增314家上市公司,这些“新成员”主要来自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行业,2021年和2020年收入的两年平均增速约20%,优于板块平均水平。
“注册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制度安排经受住了市场的初步检验,增强了资本市场活力。”田轩表示,在注册制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市场将会更加注重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长期投资价值,上市公司更加需要稳练内功,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要求进行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