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服务型消费占比逐步提升。预计到2025年,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将从2021年的44.2%提升至52%左右。2026年至203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仍有望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
服务型消费增长的趋势
释放服务型消费的增长潜力。要鼓励和支持城镇专业化服务商下乡,推动城市物流、金融、营销、品牌、渠道、研发、咨询等专业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大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服务下乡,释放农村服务消费潜力。
消费结构升级将助推制造业转型发展。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企业不仅要专注产品生产,更要专注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推动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主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巨大的服务型消费市场,将形成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科技变革。超过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应用市场。以机器人发展为例,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达到23.7万台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531.7亿元,其中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为103.1亿元。未来5至10年,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科技,推动科技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促进“中国智造”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链。
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国内国际市场的相互促进。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市居民将推动全球91%的消费增长;全国700个城市对全球城市消费增长贡献率累计达30%。服务贸易是中欧经贸合作的最大潜力所在。中改院的测算表明,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为14.6%,比全球平均水平低9.2个百分点。如果中欧服务贸易占比达到23.8%的全球平均水平,中欧服务贸易规模将达到1678亿美元;如果达到30%,规模将达到2115亿美元。
消费结构变革的趋势
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加快。加大服务有效供给,需要释放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市场活力。保持政策的适度稳定性,在优化监管的同时,重在稳定与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服务消费环境的改善。不同于一般商品,服务型消费对服务标准、服务环境、服务体系要求更高。释放服务型消费需求,在加大服务型消费供给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要求,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服务标准,尽快对标国际标准,形成倒逼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的推动力。
服务型消费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从重点领域看,着力完善数字消费基础设施。重点是推动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覆盖核心商圈、产业园区、交通枢纽;适应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支付、数字贸易和供应链管理等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跨境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数字消费便利化水平;提升和完善包括新型物业在内的社区便民数字消费设施。
总的看,消费短期面临挑战,但从中长期看,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尚未改变。实现结构性政策调整与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将有助于明显提升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有助于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