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源方面,RISC-V采用了比GPL协议更加宽松的BSD协议,同时允许企业和各专业机构自由免费使用。也就是说,各国芯片开发商都可以在RISC-V架构下,添加自有指令集拓展,而且这种个性化拓展可以自由应用于多种场合,包括商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追求RISC-V架构的绝对中立,2019年,由RISC-V架构创始小组主导建立了RISC-V基金会,特意从美国迁到了瑞士。这种比Android、Linux更独立、更包容的姿态,让RISC-V成为很多芯片领域后发国家的热门选择。
而在开源领域,中国企业从来没让国人失望过。
三、中国RISC-V,各国紧随其后
自2017年收购MIPS(另一种芯片架构)失败后,中国芯片界就将RISC-V,作为实现芯片自主的重要利器。
2018年,中国RISC-V产业联盟成立,同年,阿里旗下的平头哥半导体率先依托RISC-V进行芯片开发,并很快研发出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工艺要求的“玄铁”系列芯片,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
自2019年起,察觉到危机的中国芯片厂商,也纷纷从X86、ARM两个主流战场转移,加入到RISC-V架构的开发行列中。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储备,近两年时间,基于RISC-V架构的芯片在我国半导体领域开枝散叶。
比如华为海思研发的高清电视芯片Hi373V110、中科院自研的手机处理器“香山”,都采用了RISC-V架构。其中香山处理器依靠RISC-V的精简指令集优势,在28nm工艺下实现了匹敌麒麟970(10nm工艺)的性能表现。
前段时间,印度出台了本土芯片产业发展方案——“数字印度处理器发展规划”,该规划就是围绕RISC-V架构而展开。此外,接连被X86、AMD、Ubuntu Linux拒之门外的俄罗斯,也公开表示:要为基于RISC-V架构进行芯片开发的本土科技企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四、结语
时至今日,RISC-V架构的芯片开发,已形成中、美、欧三足鼎立的格局,而在RISC-V国际基金会现有的19个高级会员中,来自中国的企业会员达到了12个。
眼见中国企业在RISC-V领域的崛起,美国半导体巨头英特尔也坐不住了。据了解,英特尔计划投资4亿欧元,建立RISC-V实验室,开发基于RISC-V架构的处理器芯片。
可以看到,在RISC-V这条新芯片赛道上,中国企业不仅跑得更快,更让美国巨头感到危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