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江苏启东印发的《启东市整市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中要求,业主自主投资模式下,不允许光伏开发企业、光伏设备经销企业通过农户融资贷款或引入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贷款建设光伏项目,转移屋顶光伏投资主体,增加农户经济负担及金融风险。
屋顶光伏发电模式 出现三种盈利逻辑
一边是有农户因光伏发电获得实惠,一边却有农户在安装设备后直呼上当受骗。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境遇,这一切还要从屋顶光伏发电的赚钱模式上说起。
据了解,分布式户用光伏系统需要把光伏板等设备安装在屋顶上接受光照。而国内拥有独立屋顶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因此农户成为户用光伏最大的目标群体。农户如果想利用自家屋顶发电赚钱,一般有三种经营模式。
第一种最简单,就是自己掏钱买设备安装,发电的收益都归自己。一般5-8年就能回本,如果光伏电站正常使用25年,后期收益全是净赚。但是这种模式会让农户在初期承受较大资金压力,适合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河北用户小江2015年在石家庄农村安装了光发电站,四年多就回本了,直到现在发电量也没有明显减少。说起这事,小江就后悔“当初装的太少。”
第二种模式是只出租屋顶,农户赚不了电费,只能收租金。一般合同还会约定,过若干年后,这套设备就归农户了,如果设备到时还能正常发电,农户就赚了。
湖北黄冈女孩小彩说,村子里有人装这个的,一年租金1200元,虽然钱不多,但是简单省事零投入,感觉很踏实。不过,对光伏企业来说,这种模式的资金要求比较高。
第三种就是光伏贷。农户以自身名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建设电站,光伏企业负责设备安装、运维,电站所有权归属于农户。在贷款年限内,电站收取的电费多用于还款付息;贷款还完后,电站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
不难看出,光伏贷的模式能同时解决农户和光伏企业的资金压力问题,便于推广。但对农户来说,要承担刚性的还贷责任,每月要雷打不动地还银行贷款,当月发电量不足时要自掏腰包补足欠账,如果逾期还款,还会影响个人征信记录。
“光伏贷骗局”背后 多因中间商良莠不齐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所谓“光伏贷骗局”只能说是骗子利用了光伏,并不是说光伏贷本身是一个骗局。
从事过光伏贷业务的银行资深人士刘先生表示,前些年见过的许多不正规的、做中间商的企业,利用农户对光伏知识了解较少,也看不懂合同,把光伏贷吹得天花乱坠,诱导农户以自己名义来贷款。一旦皮包公司卷款跑路,发电站收益不够偿还贷款,农民就得自己补齐缺口,如果农民没钱偿还,银行也会产生烂账。
“光伏本身是好的,但是早些年骗子和不规范的公司也的确多。为什么房子和车子不容易玩这种骗局呢?因为价格相对透明。光伏门槛比较高,一般人也不懂是怎么回事。这个东西又符合国家政策,容易讲故事。有些骗子公司可以农户银行两头骗。”刘先生如此分析。
不过,他同时强调,搞光伏贷骗局的企业,和正规生产光伏材料的厂商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贸易公司、皮包公司,后者是制造业,这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对“光伏贷”收益和前景感到满意的多是北方地区的农户,觉得“上当受骗”或对收益不满的多是南方地区用户。
业内人士李先生指出,屋顶光伏发电收益主要受日照影响较大,每个省的光照资源以及当地的脱硫煤电价、甚至补贴情况都不相同。这些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光伏发电的收益。
举例来说,同一个光伏贷产品放在山东可能5、6年就可以回本,但是在南方比如江西、福建等省份至少要8年以上。总体来看,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比较适合搞光伏发电,南方雨多,沿海还有台风,日照时间很可能不足,就不适合。
此外,不同品牌光伏设备的材料品质、安装工艺、后期维护,有很大差异,农户自身无法鉴定品质差距。一旦这些因素导致光伏贷实际收益不如预期,甚至造成电站衰减损坏,最终都是由农户买单。比如,些小公司在安装屋顶光伏时,为了骗取更多贷款虚报造价,会使用更廉价的劣质产品,这些太阳能板根本不可能使用10年。当产品出现问题时,公司已经销声匿迹。
李先生认为,如果搞不懂这些问题,农户最好不要盲目跟风办理“光伏贷”,出租屋顶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