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长期来看,随着新产业不断涌现,一些新的职业需求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需求。姚凯认为,应加快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深化产学研融合,组织新兴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实训等活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岗位需求。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业侧重于强调个人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创业侧重于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对于有就业意愿的学生,要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要强化创业能力系统性,将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新就业形态等内容纳入现有的知识体系。
专家认为,我国经济保持持续恢复、企稳回升态势,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就业有望提质扩容。多地多部门深挖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也将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属于较高人力资本群体,有着较好的就业韧性,加之就业预期朝向更理性的方向调整,总体来看就业形势将趋稳向好。”毛宇飞说。(记者班娟娟谢樱邵鲁文)
来源: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