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本乾(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之一,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助推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数字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因此,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从而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新动能。数字经济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中存在的时空限制,降低了信息的非对称性与非完整性,以其特有的渗透率以及发展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缩短了产业链优化的进程。落后地区凭借信息追赶方面的后发优势,可以凭借低成本的信息沟通与扩散实践实现“蛙跳式”发展。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第5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上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虽然目前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规范等问题,但随着传统发展模式的转变,区域发展的动能不断增强,短板弱项持续补齐,我国数字经济治理水平正在显著提高,逐渐走出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畅通经济大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各要素环节畅通,以生产促进消费,以消费促进生产,是整个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数字经济以其高速成长、高能扩散和高效影响的优势推动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任督二脉”,以数字促循环,以循环谋发展。
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数字经济通过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贯穿了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不仅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有力支点,日益成为加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资源成为了关键的生产要素,带来新产业的涌现,也实现了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生产方式中,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阻碍,限制了做大“蛋糕”的可能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激发了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全面发展。《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从2017年的47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万亿元,实现快速增长。可以说,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不断凸显,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生产要素,其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为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