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大约为500千伏线路的4-5倍。
功率损耗
功率损耗想到较高
功率损耗想到较低
输电稳定性能、电能损失
输电稳定性取决于受端电网有效短路比(ESCR)、有效惯性常数(Hdc)和送筑电网结构。通常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系统稳定性较高、电能损失低。
输电稳定性(同步能力)取决于运行点的功角大小(线路两端功角差)。通常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系统稳定性较低、电能损失高。
线路造价
线路中间无需落点,造价相对低
线路中间可以落点,线路造价较高
变电站/换流站造价
变电站、换流站造价相对较高
变电站、换流站造价相对较低
资料来源:中国特高压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2022-2029年)
1、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美国、日本和前苏联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研究特高压输电技术。1967年美国开始研究特高压,但一直处于实验制阶段;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用电量需求猛增,1973年日本便开始研究特高压,后遭遇东亚危机,日本因扛不住巨额经济投入中途便放弃了对特高压行业的研究和发展;1985年前苏联勉强建立了一条900千米特高压线路,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济衰退社会用电量也随之下降,特高压行业发展随之走下坡路。
对比国外西方国家,我国特高压这一项技术曾经落后西方国家约40年。尽管我国从1986年开始将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相继列入国家“七五”、“八五”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但是特高压重提多年并未在业内引起关注和重视。2004年12月27日,我国首次提出特高压战略构想;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启动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预初步设计,此后我国特高压行业逐步进入试验阶段。2009年1月,我国首条特高压线路开始投运,行业试验阶段逐渐成熟;2010年新一轮特高压又开始建设,随后我国特高压行业发展进入第一次高峰;2014年国家能源局提出加快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行业发展开始进入第二次高峰;2018年9月我国国家能源局再次颁发《关于加快推速一批输变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规划12条特高压工程(5直7交),行业发展进入第三次高峰。
我国特高压行业发展历程
阶段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