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应龙介绍,长沙通过纵深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不断固化“放管服”改革成果,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优化红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权力做到“能放全放”,向区县(市)、园区下放市本级行政权力628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让“一枚印章管审批”走进现实,赋予园区全链条闭环管理权限,为发展注入更强动能;流程做到“能简则简”,400多项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已惠及1850余万人次,跨域通办、极简快办、就近好办已成为长沙政务服务新常态、新名片;服务做到“能优尽优”,加快建设“无证明城市”,精心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12345热线整合升级成为全市政务服务“总客服”,更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成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千人帮千企”暖企行动、惠企政策“进千企惠万家”等活动直达基层,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志辉介绍,长沙始终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出台务实“硬措施”,营造最优“软环境”,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呈现量质齐升良好态势。截至今年8月,市场主体总量达150.3万户,比2012年底的46.5万户增长2.2倍,年均增长13.9%;其中企业达55.9万户,比2012年底的11.6万户增长3.8倍,年均增长19.1%。全市日均新设企业由2012年的63户持续增长到目前的496户,增长6.9倍。特别是今年前8个月新设市场主体23万户,其中新设企业8.3万户,同比分别增长29.3%、20.4%,增量增速均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二。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着长沙魅力,让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者“近悦远来”,选择投资长沙、落地长沙。
质量更高
上市公司数量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
长沙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为企业挂牌上市、做大做强增强“底气”,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新动能。
市政府金融办党组书记、主任邱兵东介绍,近年来长沙企业上市成绩斐然,上市公司实现了“质”“量”双升。截至9月15日,长沙共有A股上市公司(含过会待发3家)83家,数量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省会城市第五;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04万亿元,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爱尔眼科、中联重科等一批上市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龙头”效应显著增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长沙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始终烙印着鲜明的发展成色、民生本色和幸福底色。
数据显示,长沙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民之所盼作为施政所为,连续1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30288元、15057元提升至62145元和38195元,实现倍增。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气派的高楼大厦、宽阔的主干道,更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年来,长沙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年均3.0%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7.8%的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以上。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率从2013年的53.7%上升至2021年的83.3%,“一江六河”水质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5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三。
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长沙,吸引着全国的目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与远方”。
正因如此,长沙近几年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大、人才吸引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吸引了280余万各类创新人才集聚于此。人才的大规模流入,是长沙发展的最大支撑,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