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就有中介人士对记者介绍,因为银行对于部分资质较差或贷款金额较小的客户审核比较麻烦,为了拓展业务会选择与中介合作,让后者能够先一步帮其筛选小额贷款客户并进行资料归集、统一申请放款,从而在流程上更高效。尤为关键的是,经过帮助获客和包装服务,中介可以获得可观的中介费。王强接触的一家中介公司明确表示,其在客户端收取服务费的标准是贷款总额的1.5%。
事实上,这一模式在几年前曾是炒房客热衷的“杠杆”工具,但后来随着监管趋严,加上地产环境变化,这一套利模式逐渐式微。而疫情以来,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相应贷款成本不断下行,这让很多中介甚至银行内部客户经理,与有相应需求的客户“一拍即合”。
这些风险不容忽视
虽然从利息成本来看的确很划算,但王强并没有付诸行动,因为这其中有很大的违规风险:一旦被银行追踪到资金用途不实,这笔贷款会被收回,而且还会影响个人征信。
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一直是监管重点打击的领域。近期各地银保监局开出的相关罚单密集,房地产贷款业务管理不规范、房地产授信业务管理不审慎、贷款支付管理与控制不到位,导致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等是主要原因。
在近期罚单的其他案由中,个人经营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个人消费贷、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等也频繁出现,其中既涉及大行、股份行的地方分支机构,也有城商行、农商行。
根据记者从多个中介人士处咨询了解,一般银行会与中介签订相应协议,包括约定中介需要完成多少获客,银行需要为其设定“绿色通道”等。王强咨询过的一家规模较小中介机构的人士表示,可以为其找到比市面上经营贷利率更低的贷款,但贷款方主要是东北地区某村镇银行。
对于王强担心的银行贷后追踪问题,刘奥则明确表示不用担心,后续的事情交给他们(中介)就好。据记者了解,银行一般会在贷款发出后1个月或3个月内进行资金用途追踪,之后也会定期追踪,因此如果个人是在“买断壳公司”后申请经营贷,一般需要至少持有10年以上。也有中介人士表示,有些银行只追踪第一手,只要在借款1个月之后再用,大概率不会出问题。
尽管中介的介绍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并不代表没有风险。有法律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违规操作过程中,除了个人面临贷款被收回、征信受影响,银行面临行政处罚外,如果是居民和中介联手造假申请经营贷,还涉嫌骗取贷款;如果串通银行内部职员,银行工作人员则涉嫌违规发放贷款罪,银行内部的系统风险也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