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中国农业银行还曾推出“农民安家贷”产品,该产品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进城购买商品住房的需求。
从效果来看,根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016年7月31日,安徽农行“农民安家贷”实现发放23329笔,发放金额69.91亿元,帮助农民进城购房。
安徽地区房地产“去库存”效果也得以凸显。以六安市为例,2015年市区待售商品房面积达663万余平方米,2016年一季度,六安市区销售商品房120多万平方米,同比翻了一番,其中农民购房占比超过50%,去化周期由28个月缩短到18个月。
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看来,2016年大量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就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农民在县城的买房需求,同时前几年返乡置业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在三四线老家买房年轻人的购房需求。因此,本轮的鼓励农民进城买房能够有效吸引到的购买力和几年前相比已大大减少。
张波指出,前一轮去库存后,由于三四线城市也紧随出现房价上涨,最终导致市场的热度明显上升,并带动房企在中小城市拿地热情同步上扬,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三四线城市的库存量又呈现上升态势,加之市场降温的大背景,导致去化出现困难,因此鼓励农民买房就是为了拉升需求并加速去化。
如何保障“以房留人”?
不过,在吸引农民购房的同时,如何让进城农民有所保障也是当前热议的话题之一。
此前,《经济日报》发布的评论文章指出,近期,我国部分城市推出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的政策举措,多个市县提出给予购房农民税费减免、购房补贴等优惠。此类政策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挖掘农民购房潜力去库存,另一方面也意在试图“以房留人”,缓解当地城镇化率不足、人口流失的状况。
但是提升城市吸引力,是一项全方位系统工程,仅靠补贴等政策吸引农民进城购房,随着优惠效应的递减,恐怕难以真正留住农民,实现政策预期。农民愿不愿意进城,其“本”在于能不能获得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在此基础上才愿意通过购房留下来。
此外,农民进城买房只是第一步,如果不下功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和营商环境,健全就业、教育、医疗等保障,补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短板,那么鼓励农民买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今年8月18日,农民日报头版也发布评论文章《鼓励农民进城买房,不能不算后路账》,文章指出,在县域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鼓励农民进城买房,显然是将楼市“去库存”的希望寄托在农民群体身上。如今,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加大,不少县市希望以各种手段吸引农民进城活跃经济,扩大需求。但想要“以房引人”“以房留人”,就必须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给农民留足后路。
上述文章提到,作为“城尾乡头”,县城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制定政策、出台措施,一定要有更统筹的城乡一体化的通盘考虑,切不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更不可“城市生病、农村吃药”。只有尽早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下大力气练好内功,不断完善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出实实在在的支柱产业,让进城买房的农民能安居,更能乐业,才是化解县域经济难题的根本之道。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