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玲 北京报道
自菜籽油和花生期权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后,我国期货和期权上市品种实现“破百”。截至目前,我国期货和期权品种达104个。
伴随着上市品种数量的增加,我国期货市场规模和影响力也再上台阶。2022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总资金突破1.6万亿元,总持仓突破3600万手,均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商品期货成交量29.78亿手,占全球商品类成交量的69.07%。
这些数字背后,是我国期货市场近十年取得的发展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规模体量不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宽,“中国价格”的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
期货品种日益丰富
过去十年,对期货行业而言,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厦门大学金融学教授韩乾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得益于从90年代开始进行的几轮针对期货市场乱象的集中整治,以及后续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建设的发展导向。
据统计,近十年来,我国新上市期货和期权品种73个,是之前二十多年上市品种数量的两倍多。
在快速增“量”的同时,上市新品种更加注重产业链覆盖和“质”的提升。例如,商品期货产业链品种序列日益完善,基本覆盖农产品、化工、金属、能源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股指、国债等金融期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场内期权应运而生,ETF期权、商品期权和股指期权陆续推出。
从市场规模来看,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持仓量,我国期货市场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前,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公布的成交量排名,中国期货品种在农产品、金属品种前20强中分别占有16席和14席。2021年,在全球交易所成交量排名中,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分别居第7位、第8位、第9位和第27位。
与此同时,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在品种国际化上实现了从零到一、从一到多的跨越式发展,已先后推出原油期货、原油期权、20号胶期货、铁矿石期货、PTA期货等9个国际化品种。
“整个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都在进一步规范化,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生态,违法违规的成本进一步提高,投资者权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韩乾表示,我国期货市场的法治化建设也颇有成效,尤其是《期货和衍生品法》于2022年8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出台,有效填补了资本市场法治建设的空白,资本市场法治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完成,对期货市场法治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开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新篇章。
提升服务实体能力
某期货公司高管人士认为,期货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市场参与各方的努力之下,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越来越获得认可。
实际上,无论是特色品种上市,还是中国特色监管制度,抑或是创新业务模式,都能够看出我国期货市场在拓宽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例如在特色品种方面,依托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发掘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链的中间产品,上市以PTA、燃料油、塑料等品种为代表的中间产品期货25个,其中19个为我国独有上市品种,受到了境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甲醇、热轧卷板等品种的成功上市和运行,吸引境外交易所研发上市同类产品。“中间产品期货在服务保供稳价、增强产业链韧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2022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如是指出。
与此同时,期货公司也围绕着实体经济需求,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和提升服务能力,“保险+期货”“含权贸易”等创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保险+期货”模式,连续七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由国内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合作探索,在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国共127家期货经营机构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脱贫地区提供了价格保障,覆盖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棉花、白糖等品种,承保货值约547.60亿元;为脱贫地区实体机构或个人提供合作套保、点价、场外期权等风险管理服务方案206个,名义本金约39.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