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期间,坏消息让我很担心。在我父母住的小区楼道里发现了阳性病例,整个小区都被封锁了。我爱人也是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我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是冒险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封闭社区的父母家,还是我和爱人单独留在家里照顾孩子。
我们犹豫了几秒,选择把孩子送到父母家。所以从3月21号开始,我和老婆就再也没见过孩子。另外,我们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忙碌到深夜和凌晨,甚至连视频连线的时间都很少。
回去工作后,因为人手不足,哪里需要我就接手哪里。本人参与社区管理、街道管控、社会力量组织、包包装、相关人员调动等工作。在疫情快速发展阶段,疾控中心每天都会发布名单。社区工作是否及时,直接决定了疫情传播能否被及时阻断。所以工作不分昼夜,几乎每隔一小时或者半小时就会有新的指示。只要指令来了,就要第一时间出发。在这么多天里,我学会了在休息和开始工作之间快速转换状态,就是休息时不脱衣服,以免睡得太快耽误工作。最多就是在折叠椅和凳子上休息一下,省了不少穿脱衣服的时间。虽然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面目丑陋,但为了再次战斗,我得以喘口气,及时阻断了疫情的传播途径。
为了完成“该收的都收了,该转的都转了”的任务,4月15日之后,我去了一个疫情严重的小区帮人转移,去了收容所或者指定医院治疗。因为相关人员名单是分批、不定时发放的,为了节省防护材料,我们经常一天到晚戴着。中午戴上,第二天早上八九点摘下来,这是惯例。在运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情况。在转移相关人员的日子里,大量的说服教育和体力活让我疲惫不堪,经常累得瘫倒在地。这是我引以为豪的一组图片。我从日出工作到日出,到日落和日出。看着社区里积极的人逐渐减少,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个特殊而难忘的春天,作为一名基层信访干部,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是我的职责所在。咬着牙,坚持下去,多做一件事,战胜“疫情”的那一天就会早一天到来。
(本文由关整理,讲述人是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信访办主任、上海市“第一最美信访干部”梁。)
作者:管苏清 选稿:吴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