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的快递小哥”跑在抗疫第一线
透过防护面罩上的雾气,栾玉帅看到了一个极其安静的城市。不管他骑着电动车跑得多快多慢,他的顾客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即使他是在一条冬眠的街道上。只有寂静的东方明珠和树梢上的新芽提醒他,这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它正在经历一个特别的春天。
“和想象中的‘魔都’完全不一样。”栾玉帅曾以1小时10分31秒的成绩获得北京半程马拉松“非专业跑者第一名”,成为热搜“最快快递小哥”。他想过用脚丈量十里洋场,无奈之下只好两次报名上海马拉松。没想到,与这座城市的面对面,正处于它最脆弱的时刻。作为北京京东的物流配送员,栾玉帅是赶赴上海抗击疫情的队伍中的一员。
到达上海的那天是4月18日,刚好是星期一。但在这个拥有近2500万人口和500万辆机动车的城市,人潮和早晚高峰同时缺席。交警坚守在“被撕裂空”的街道上,指挥偶尔经过的卡车。作为为数不多能走在路上的人,栾玉帅首先熟悉的是徐汇区,但疫情在不断变化。他们一“下课”,又要去闵行区,早上6点出发,骑着电动车穿过市区20公里。“中途要换电才能到”。七年的工作经历已经让栾玉帅具备了快速熟悉街道的能力,但两轮电动车反而带来了麻烦。没有货兜,效率低。遇到微波炉、纸尿裤这种“大件”,堆到个位数就是极限了。有时候送一单要来回跑,但相应的,一开始送货量也是有限的。
尽管只有21天的交集,栾玉帅是最早感受到上海疫情防控形势变化的人之一。5月份发货量迅速上升,“不知道是刚来上海时的多少倍。”一天三四百件的工作量,让他想起了一年一度的“618”人们疯狂购物后的大考。货量大的时候,公司临时加了微型面包车,栾玉书发现街上有零星的私家车。小区门口除了原来的帐篷和“大白”,偶尔有零散的住户。温度也越来越高。闷在防护服里的栾玉帅,时不时会想起跑道上挥汗如雨的感觉。“跑20公里还是挺好玩的”。
37岁的栾玉帅从小就习惯跑步。他的老家是吉林通化的一个村子,四面环山,学校离家4公里。他总是跑着去学校。于是,当他放弃养鸡、当厨师、开馒头店等生意跟随母亲去北京打工时,“跑”在路上的快递员成了首选。他经常用“10场运动会8个冠军”来证明自己小时候的运动天赋,遗憾自己没有机会走上职业体育道路。但他没有意识到,运动并没有改变少年的命运,反而在别人快到中年的时候抛出了橄榄枝。
2017年,公司成为北京马拉松的合作伙伴,他因为“送货速度快”拿到了参赛名额。“我上网查了一下,马拉松居然要跑40多公里。”严玉帅坦言,此刻决定拒绝。“我担心跑这么长的距离,坚持不住会让公司蒙羞。另外,万一受伤了,我也不能继续打工挣钱了。”在大家的劝说下,他“大胆”发了一条“准备北马”的朋友圈。一对热衷于赛马的夫妇是他的客户。看到朋友圈后,他们主动说:“你会跑马拉松吗?”他们成为了栾玉书的第一批教练。
如何计算配速,如何补水,“如果实在跑不动,就慢慢走”,栾玉书带着资深跑者的经验走向赛道,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数万人齐声合唱。“这种感觉太棒了”。4小时23分43秒后,他“小心翼翼”地跑完了第一场马拉松。“我比几个完成比赛的同事早一个多小时到达终点。”成就感让他喜欢上了这项极限运动。
之前的成就感和生意有关。栾玉帅送的第一件,在北京交通大学家属区。这个地址在海淀区,大学和互联网公司扎堆的地方。客户对物流时效要求很高。刚来的时候,整个卸货、打包、发货的过程都比别人慢。“人家下班早,我一天能送150单。我发70单都要忙到晚上90点。”栾玉帅心想:“这东西适合我吗?”他观察同龄人,最终发现“愿意工作”是超越年龄、性别、背景的唯一“捷径”。
“小眼睛里没有工作的空间。”栾玉帅节省早餐时间,拉一车货,“一口气送完,然后一口吃下去”,路上“能跑就不走”。如果楼层不高,他就爬楼梯,而不是等电梯。慢慢的,他用完了数据,得到了名声。同事一天送130、40单,他能送170、80单,更别说大促期间送200、300单了。
为了追求那种“拉出来满满一车货,一次‘刷’就送到”的感觉,栾玉帅把自己变成了秒针,期望靠自己的脚步把生命的时钟拨快哪怕一秒。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开始工作,中午短暂休息,困了就躺在快车里休息一会儿。你总是忙到晚上七八点,来来回回,直到他跑完第一个马拉松。“我想成为一名跑步运动员。”下班后,栾玉帅会换上跑鞋,再跑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