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如果要画一张当代护士的集体画像,会是什么样的?
“在门诊、急诊、病房、手术室,很多勤快、细致、活泼的身影都是护士。”在5月11日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表示,从整体上看,当代护士的教育经历很好,她们充满朝气,富有经验。
数据显示,中国护士人数在过去十年增长了101%,从2012年的约252万人增长到2021年底的501.8万人。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彦洪介绍,近日印发了《全国护理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护理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国护士总数达到550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护士与护士比例达到1: 1.2。
十年来,八成护士具有大专学历在以往的印象中,护士的工作就是打针、发药,重复单调,技术含量不高。
事实上,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精细化,很多诊疗方案都离不开护士的专业性。例如,用于肿瘤患者化疗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技术对护士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5月9日,在驻藏中日友好医院ICU护士长的帮助下,西藏二院首例PICC植入手术完成。
“护士在病情观察、用药观察、康复指导等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执行护士长范蠡说,注射和给药也需要很多专业技能。护士应熟悉药理作用、药物性质、药物不良反应等。,如心力衰竭患者使用的地高辛。在用药过程中,护士要观察患者心率、尿量、视力的变化,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反应。
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范蠡回忆说,她遇到过两个因车祸而入院的病人。一个病人有明显外伤,很着急,另一个病人没有明显外伤,表情冷漠,没有诉求。护士综合判断病人的体征和意识,认为无明显外伤的病人需要急救。经诊断,他腹部出血,及时救了他一命。
为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近十年来,我国护士的学历、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比例从2012年的56%上升到2021年的近80%。
十年来,基层护士增加一倍“在护士队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向基层倾斜,满足基层的健康和护理需求。”郭彦洪介绍,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有关部门在护士工资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一线和基层岗位,有效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我国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人数从2012年的52.8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15万人,增长了一倍多。
各大医院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的护理技术和理念传递到基层。宋树立介绍,医院每年都会派出各种专科护士支援基层护理工作,以“师徒”的方式输送大量基层需要的护理技能。同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使基层护理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除了定期对大医院的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和指导,专科医疗联盟的成立还通过远程平台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为全国27个省份的295家医疗机构进行定期培训。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社区、家庭等方面对护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郭彦洪表示,通过进一步发展医院护理工作和基层护理工作,完善护理服务体系,优化护理资源布局,结合人口结构变化、疾病谱特点和人民群众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完善覆盖急性诊疗、慢性康复、稳定期护理和临终关怀的连续性护理服务体系,增加护理服务供给。特别是在养老、康复、居家等领域,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