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篇章,点亮一盏灯,发出一束光:来自护士的感人故事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前线,他们的脸上蒙着口罩,但脸上留下的疤痕,却是抗击疫情的勋章。他们的身影被防护服紧紧包裹,但人们知道,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最近各地的疫情防控斗争中,护士一直是冲在最前线的白衣战士。这些勇者坚守“红区”,守护医院感,奋战一线,照亮了患者的心灵,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闪耀着平凡而伟大的光芒。伊斯兰法院联盟中的“年轻老兵”
这是一份看似普通的日程,见证了守护力量——
早上6点半,一个年轻的男护士做完日常常规核酸检测,准时登上7点的班车,从闭环酒店前往指定医院。
8点,进入病房,开始护理病人。为了给俯卧位的病人通气,清理侵入性的皮肤伤口,有时还要和医生一起带病人出去做CT检查,要忙到下午5点多才能交接。
对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助理护士长梅景华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定点医院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ICU病房。在这段时间里,每一分钟,他和他的同事都要做好把病人从死亡中“救回来”的准备。
一位从养老院转入重症监护室的老人,因肺部感染咳嗽咳痰,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重点护理对象。
有一天,梅敬华发现老人的脸色有点灰白。短时间内,他的心率从80次/分下降到50次/分以上,血压极低。形势非常危急。梅敬华马上判断是痰窒息,马上叫医生,自己做了吸痰。经过紧急救治,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
“如果痰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可能5分钟人就走了,抢救就在一瞬间。”1990年出生的梅景华,年纪虽小,却是曾经支援武汉抗击疫情的“老兵”。他说,在经历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后,他觉得新冠肺炎并不是什么“大流感”。
转眼间,梅敬华已经坚守“疫情”线近两个月了。妻子是中山医院的护士,一直在医院病房做日常护理工作。
“虽然回不了自己的小家,但抗击‘疫情’就是守着自己的家。好在我们俩的职业都是护士,相互理解是我的后盾。我们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们坚信大上海防疫的‘保卫战’一定会胜利。”梅静说。
是白衣战士的母亲和“守护者”
“妈妈,母亲节快乐!”邓夏秋接通了可视电话,屏幕另一端的两个小家伙用奶声奶气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这是5月8日,吉大一院卒中中心副护士长邓在抗疫前线与孩子们连线的日子。在她身后,长春市已经与病毒斗争了两个多月。
听到邓一双儿女的声音,此刻的思念从心底涌出。她真想用力抱抱他们,把他们的小脸贴上去。
第一次报名,第一批随队出征,武战“疫情”63天,这是2020年80后护士邓的逆行记录。63天来,爱人王勇每天都从家里发一封信到她的邮箱,传达家人的思念。
武汉回归的第二年,夫妻俩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今年3月,小女儿一周岁生日后不久,吉林疫情爆发,邓再次自告奋勇抗击疫情。
“因为我是党员,有在武汉抗击疫情的经历,也想和同事们并肩战斗。我相信孩子长大了,就能理解妈妈的选择了。”邓离开已经持续了60多天。
与在武汉照顾病人不同,邓这次的任务是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负责医院感染防控,她是白衣战士的“守护者”。
从3月9日开始,邓的感控团队每天都在对700多名医护人员、医院清洁工、司机、酒店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尽可能避免工作人员感染病毒。
在防疫一线建立医院感染防控机制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一周,邓的世界里没有时间概念,比如对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六栋楼进行紧急改造消毒,起草医院感控规章制度,对所有人进行感控技能培训。
“我怕你的身体承受不了这种工作强度,你必须抓紧时间休息,补充营养……”我爱人忍不住为邓担心,又往邮箱里发了一封信。
当邓终于有时间打开这封信时,已经是信寄出后的40多天了。“我写信的时候还下着漫天的雪,现在已经是春天了。”邓感到情绪激动。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积极,长春市民一直悬着的心逐渐放下。
但邓不敢懈怠。“每个细节都要研究,每个风险点都不能漏掉。我们必须确保每个人都安全回家。”邓说,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孩子们为她准备的母亲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