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主治医师邵杰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在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奋战了40多天。“此刻,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康复的患者平安顺利的回家,给我发一条‘报平安’的短信。”他说。
截至目前,该定点医院外科210病房共有患者47人,其中60岁以上患者23人,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5岁。虽然近期收治的患者较本轮疫情开始时明显下降,但仍在住院和新收治的患者大多伴有基础疾病,病情较重。“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我们的一线医疗丝毫不能‘松懈’。我们必须咬紧牙关,打赢这场保卫上海的战斗。”邵杰说。
3月下旬,在得知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即将被打造成集中隔离治疗点后,邵杰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了一份《上访信》:“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一个体力相对较好的男同志,也是一个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个时候,我应该走在前面。”
早上6点出门,晚上5点下班;中班2点出门,半夜12点回来;夜班10点出门,早上9点回来。从3月24日起,邵杰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三班倒”的日子。
“从我第一次穿上大白进入机舱,就好像突然从‘外科医生’变成了‘全科医生’。”邵杰笑着说,但随着华山医院宝山院区从集中隔离点向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转变,各种基础疾病的中重度阳性感染不断增加,邵杰也拿起了熟悉的手术刀。不同的是,有了更多的“大白”、防护眼镜、脸屏等设备,他每次手术都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更长的时间。4月初的第一次手术,邵杰5点钟下了早班,换好全套器械,直奔手术室。他直到晚上九点才收工。
他记忆犹新的是,4月11日晚8点至4月12日凌晨5点,普外科几乎全员出动,与麻醉科、护理部、后勤保障部等科室一起,紧急组成两个小组,对两名基础疾病感染阳性的重症患者实施急诊手术。在华山医院强大的多学科团队的支持和配合下,我们都在为患者争取生命的机会。
经过9个小时的接力手术回到酒店后,邵杰刚休息不久就看到医院微信群紧急呼救:在他们入住的酒店门口,一名手部受伤的建筑工人疑似休克。当时一名警察正准备骑摩托车带他去医院,他正好看到医护人员下班回酒店的班车,马上向他们求助。
邵杰立即戴上口罩,下楼去了。他二话没说,和同事一起抢救伤者。“那一刻,我们谁都没有想到自己有被感染的危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救人。”邵杰说,“伤者的桡动脉被割断,情况非常危急。于是在帮他止血的同时,我们让同事向附近医院借了补液设备,就地对病人进行了院前急救,并成功将他送上了随后赶来的救护车。”
4月21日,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开始对首批进舱的医护人员进行换防。考虑到当时舱内老年病人较多,90岁以上的老人有二三十人,而且几乎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邵杰当即决定申请留在舱内值班:“老年病人是医院救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这些病人的情况,我们值班也有一段时间了,比较熟悉。我会留下来,做好舱内新战友的‘传帮带’,对这些病人早日康复更有利。”
(来源:上海宝山)
作者:王星 选稿:张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