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的疫情,如何化解公众的焦虑?如何避免「心理红码」?14日,记者从西城区获悉,西城区各社会心理服务场所充分发挥心理服务的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心理防疫”工作。街道包括德胜、白纸坊、大栅栏、广外等。已经提前成立了心理援助顾问团队。一旦发生封闭控制,会第一时间开通专属在线心理服务通道。(北京青年报5月14日)
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为了避免群体感染和分散传播,隔离、距离和流量减少是应对疫情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长期的围堵不仅带来病毒威胁,还会影响公众的心理、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很多人都有胸闷,做事没兴趣,流泪等等。长期的情绪失落会导致精神崩溃,甚至导致自杀等更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家将疫情下的精神问题分为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延迟丧症。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卢琳介绍,中国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对5万多名居民的在线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普通人群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症状的发生率约为30%,其中一线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随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人力财力投入到疫情的应对中,那些长期独居的老年人成为受疫情影响心理健康状况极其严峻的群体之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一直处于高位,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尤其值得关注。疫情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和隐患,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做好疫情下的心理服务,不仅可以避免更多人的“心理红码”,还可以在精神心理出现问题后得到专业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否则,不仅可能影响防疫大局,还会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做好疫情下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和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的根本路径。科学防控疫情,进行“心理防疫”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时,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覆盖和重点,预防和治疗干预并重,每个人都要努力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只有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战争,才会有更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防疫策略会更加精准高效。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事前还是事后,或者通过开通专属的线上心理服务渠道,心理医生进入被封存、被控制的居民进行心理监测和风险排查,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样防疫策略会因为人性化而更加科学,防疫措施也会高度人性化。如今疫情反复波动,防疫进入常态化阶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是最终胜利的关键。
所以,避免心理红码,让科学防疫更人性化。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基础,这一科学而人道的行动必将行稳致远,成为应对疫情的法宝。
作者: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