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岁女童半年花10万元打针”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再次将生长激素和家长对孩子身高的期待摆在了大家面前。只有少数孩子,不管是注射抑制针还是生长激素(也叫“增长针”),其实都是“身材矮小”。但是,很多家长为了省钱,花费几万甚至几十万,只为了孩子能有多高哪怕一厘米。而且这不是个例。有医生透露,有的家长一年花了48万。结果他们的儿子只长了1厘米。(5月17日成都商报)目前,身高是选择工作或择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男的高,女的高,所以受对方青睐的几率大很多。这种被民众广泛遵循的审美观念,给很多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会因为身材矮小而输在起跑线上。从小给孩子补钙,变着花样给孩子补充营养,督促孩子长大后跳绳,隔三差五测身高。当我发现我的孩子确实患有“矮小症”时,我积极接受了规范化治疗。这样的父母行为合理。
不理智行为的危害不容忽视:有的家长明知孩子不患“矮小症”,只是因为希望孩子长高,就按照治疗“矮小症”的方法干预孩子的身高。要知道,药物只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旦用错了地方,不仅没有正面效果,而且毒副作用也不会少。“增高针”是一种激素,对于缺乏相应激素的孩子来说,可能正合适。当用于不缺乏这种激素的儿童时,它不仅不能增加身高,反而会危及他们的健康。
导致身高达不到理想状态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父母期望过高,有的是因为遗传、缺乏运动、营养不均衡等原因。很少有身材矮小的孩子真的是因为生病。影响身高的原因很复杂,家长不能自行干预,要去正规的身高门诊。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普遍存在身高焦虑的情况下,不能责怪家长的盲目思考和无序行为,因为相对于身高咨询和干预的巨大需求,家长能得到的服务非常少。一些医院虽然开设了身高门诊,但更多的是内分泌科的诊疗内容,服务的可及性不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样一来,一些不正规的机构和小诊所就有了可乘之机,家长就去找医院外的诊所和中介。
长1厘米花了48万。这不是增加,而是入坑。因为注射了“加强针”,所以要先确诊相关疾病。如果不经诊断就用药,必然违反诊疗规范。如果随意销售和使用“加强针”,必然违反处方药的相关法律法规。这48万元支出的背后,很可能存在诸多违规或违法行为。
是控制滥用“加高针”、提高家长健康素养的一种方式,加强服务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以赚钱为目的的逆火,是“加高针”受到非理性追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大对相关夸大宣传、故意诱导、违反医疗操作规程和药品销售规定的打击力度。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