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也是“战场”!上海疾控人员的新社区角色
自3月上海爆发本次疫情以来,上海不少“疾控先锋”也纷纷变身社区志愿者,继续奋战在社区抗疫一线,在社区发挥特殊作用,承担“新角色”,以实际行动继续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请戴好口罩,保持距离,提前准备好核酸密码,注意有效期……”上海市长宁区李希居委会志愿者余原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街爱所的一员。在疫情防控中,为响应“党员双登记”的号召,3月26日,她在居住地“转岗”,成为一名志愿者,在临时党支部担任党小组长。在过去的两年里,她一直是一名志愿者。
主动对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居民进行正确防疫方法的培训和指导,从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如何正确杀灭开始……余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型”志愿者。凭借疾控中心的专业知识和派驻隔离点的工作经验,她在社区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专业、严谨、有效的作用。核酸检测作为“金标准”,是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居委会辖区人口密度大,公共面积小,如何在狭长的老式胡同里布置核酸采样点,既能降低感染风险,又能提高检测效率,一直是困扰居委会和辖区居民的一块心病。雷宇因地制宜,努力优化核酸检测流程,精心设计检测点、检测队列间距和路线,杜绝检测感染风险。核酸采样安排的那天,于一般都是提前赶到居委会,协助居委会的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穿戴好个人防护。在实践中,她不断优化核酸采样点的设置,减少等待和检测团队的对冲点,有效减少了核酸检测中的接触时间。
在每个核酸采样点,于和志愿者们耐心地指导居民按要求在不同的楼、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楼层进行核酸检测。
除了核酸检测,每一项防控措施都是疫情的“防火墙”。余充分发挥她在疾病控制方面的专长,帮助社区优化各项防控措施。
在集中爆发期,居民委员会成员和志愿者在街上不断被感染,以至于居民志愿者和居民委员会成员去阳性走廊发放物资和核酸样本时都很害怕。作为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人员,雷宇具备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积极承担正走廊工作,示范和指导居委会和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在社区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刻,余勇敢地站出来:“我出来帮忙,我来担风险”,最终让社区平安度过。
在李希居委会所在的长宁区延安西路983号五环大厦,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正面案例。如何做好大楼的防控工作?余首先通过物业了解了该楼通风排水的构造,然后根据防疫相关文件的规定,提出了更加专业有效的防疫意见,比如给下水道存水弯加水;检查公共烟道的止回阀;清理楼道杂物,不留气流死角;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结合常规消毒工作……一系列措施有效阻断了疫情的蔓延。此外,余积极探索各种方法和措施,进一步提高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手机的安全防护性和便利性。
“志愿者只需要一点点奉献。”余说,其实在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中,起早贪黑是常态。
余每天早上都会睡眼惺忪地查看手机微信群里有没有居民来电。接到指示后,她立即起床,穿上防护服,冲出家门。她频繁穿梭于李希地区,甚至因为穿着防护服而不敢喝水;在给居民发药的过程中,她提前熟悉药品,找好医院,规划好路线,排队等候很久;当“团长”不仅要费心去联系供需统计,还要在货到的时候进行分配。有时候,由于意外,你得自己赔钱;搬运物资对身材娇小的她来说特别累,但尽管肩膀酸痛,她还是回家绑上绷带第二天继续工作...一天早上,正在睡觉的余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一位女邻居的丈夫突然不明原因地吐血,并向余的家人求助。她马上起身去门口打听情况。初步判断可能是胃出血,需要马上送她去医院治疗。她赶紧联系了居委会、救护车和相关医院。由于救护车一时半会儿到不了,余在父亲的帮助下赶紧把病人送到了医院。由于送医及时,邻居的病情很快平稳恢复。
余积累了很多类似的故事。作为一名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余、刘、这两个月忙着做核酸、抗原、材料。于说:“我们是在与流行病的斗争中挣扎和成长起来的。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疾控人,在上海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要能冲、能打、能贡献。如果我们齐心协力,我们一定会赢得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李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