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徐汇区涌现出一批“逆行者”。其中不乏退休人员,他们发扬志愿者文化,感染居民激情,用责任感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抗疫乐章。
不忘初心,岁月不老
佘腊清今年75岁,党龄33年。她在居民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她是一名抗疫志愿者。她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应该在疫情的第一线!”
志愿者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角色。4月1日前,月河居委会干部给佘腊青打电话,让她帮忙做好这个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一名曾经担任过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的75岁党员,佘腊清老了,但她的心并不老。她毫不犹豫,立即同意,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到这次抗疫任务的第一线。
佘腊清是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这次疫情中,佘腊青作为月河居委会滨江国际公寓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组建了一支老少咸宜的志愿者队伍。他们随叫随到,哪里苦哪里累,哪里缺人,他们就去补。他们齐心协力,或敲开每层楼的门提醒居民下楼取核酸,或维持现场秩序,或登记扫码,让核酸检测有序进行。他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社区里最老的志愿者
徐家汇街道番禺居委会也有很多热心的退休志愿者,薛美云就是其中之一。
停办之初,年近七旬的她开始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作为4-6号志愿者团队的队长,她合理地安排了每个志愿者的值班时间,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充分休息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每当队里有人临时不能值班,她总是默默带头,从不抱怨。
薛美云和一对聋哑老夫妻住在一栋楼里。他们的儿子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他们非常担心父母在封闭期间的生活。薛美云得知此事后,将此事放在心上。她经常关心夫妻俩是否有足够的食物和物资,是否有其他需求等等,并及时与儿子沟通老人的生活状况。
流行时期,少不了做抗原。小区里很多独居老人表示,不敢自己进行抗原检测。薛美云听后立即穿上防护服和口罩,上门为老人进行抗原检测。之后的每一天,她都坚持为老人服务。不仅如此,她还自制了抗原回收盒,放在楼门口,既节省了爬楼的时间和体力,同时也方便后续工作人员查看结果。
作为社区里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薛美云的工作热情丝毫不亚于其他青年志愿者。无论是物资的分发运输,还是核酸检测的流程,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乐观的她,总是在别人累的时候逗大家笑。同时,她也时刻告诉志愿者队伍里的其他人:“作为志愿者,一定不要计较得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居民服务。”
这位老人骑着马,向前走着
林峰街道龙居民区管理着龙山新村的60多栋楼房和1000多户居民。疫情初期,在居民区党总支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在志愿者组长张豪龙的动员和集结下,成立了由“老中青”三代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火线”,共有23名成员。其中有老党员,有年轻党员,也有普通人。
龙二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团队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老党员,他们是整个团队的“压舱石”。老党员张豪龙是核心指挥者,是居委会与志愿者之间的信息枢纽,是志愿者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他号召团队不要恐慌,要梳理好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把楼务员、扫码员、勤务员、灭虫员一一安排到位,确保万无一失,让志愿者们各司其职,共克时艰,共同抗击疫情。
居民们亲切地称志愿者徐和方春怡为徐阿姨和方阿姨。他们带领年轻的志愿者去认识社区板,熟悉门牌号,然后想办法为楼领导提高筛选效率和秩序。引导老年人使用核酸码、健康云等平台,缓解部分居民的负面情绪。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轻而易举。即使他们被前一天的筛选工作弄得筋疲力尽,第二天仍然可以看到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沟通和协调中。
作者:王洁敏 选稿:张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