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医大学着力育人为战,加快转型发展-
深蓝的大海锤炼了医疗服务的艰辛
■王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泽峰
初夏,海军军医大学又一批官兵奔赴一线部队执行卫勤保障任务。五年来,这所学校的官兵轮换了几十批。
上世纪90年代,在这所学校拍摄的电视剧《红十字队》在国内广为播放。2017年,学校转海军后,演兵场转向浩瀚大洋,新成果用在舰艇一线,咨询室与岛礁官兵对接。当时“红十字队”已经转型为深蓝医疗服务部队。
为加快构建备战拖航、向海上转型的发展新格局,学校党委着力重塑战争教育教学训练模式,新增海军医学课程10余门,新开设特种作战医学、海军航海空生理心理学等一批军事特色学科, 从而形成“大一当兵训练,大二航海实践,大三专题,大四部队实践,大四综合锻炼”的全程军训体系。
参加定期海上医疗演练,已经成为这个学校本科生的常规科目。记者看到,在模拟现代海战的背景下,学员们将“伤员”送上医院船,在惊涛骇浪中完成开放性血气胸、海水浸泡伤等常见战伤的舰上操作。每一次实际操作都必须经过专家组的检查和验收。他们还把学员暑期实习和当兵锻炼“搬到”舰艇上,每个军训月都组织开展战救技能夜训、长距离军事游泳等群众性训练活动,使教学训练更有战争味、海鲜味。为了强化育人为战的导向,学校还邀请了曾执行过远洋护航、援鄂抗疫等任务的教师。走上讲台,并结合生动的案例教学,学校加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氛围。
着眼履行新时代使命,学校坚持练兵备战步伐延伸到哪里,卫勤保障就跟到哪里。近年来,该校有的专家上舰700多天,有的文职人员入职不久就远航出海,每年有600名官兵出国执行任务。
让一流专家支援一线部队,成为学校为兵服务的特色。他们连续三年组织院士医疗队开展“健康送大海”活动,服务基层官兵10万余人次。学校还建立了疑难病会诊中心,多次与护航编队进行远程会诊;积极推进某课题研究,重点解决舰载机飞行员和潜艇艇员的生理训练、理疗康复,加速勤务保障新战斗力生成。
紧跟海军转型建设步伐,学校论证组建了7个军事科研模块,将科研重点向海军特种医学、海上卫勤保障、远海战伤救治、深海潜艇救援等方向转移,紧盯战场和部队迫切需求,全面加快科研步伐。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
瞄准未来战场,潜心科研。该校专家成功研制新型潜艇艇员逃生装备系统,试验中艇员90秒快速上浮,一举打破纪录;他们研制出救生训练系统、舰载机飞行员专用目视探测仪等多项成果,在一线部队推广应用;战争创伤救治专家侯立军牵头攻关,围绕海上作战伤情救治关键技术,攻克了海战中致命性颅脑损伤的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战场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