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预防”,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人民论坛)
广东省广州市初步搭建了15分钟核酸采样圈,基本实现了社区居民(村)“步行15分钟以内,排队不超过20分钟”的核酸采样;上海在居民小区、办公室、工业园区等区域布局了常态化的核酸采样点……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和地区在探索实施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这是提高“早发现”能力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四早”要求的重要举措。
与病毒作斗争,越早发现,越早掌握主动。两年多的抗疫实践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启示,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无疫情时,通过输入高风险地区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织密疫情监测网,更早发现潜在风险,有利于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度;同时,有利于为“什么都该做”“什么都愿意做”的人群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核酸检测服务。疫情发生后,特别是在风险源不明的情况下,在指定区域内进行核酸检测,有助于尽快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可以说,立足“预防”是“努力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治效果”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障的有力体现。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应对奥米克隆变异株疫情的新阶段。从病毒本身来看,一方面,奥米克隆突变株具有传染性强、传播快、隐蔽性高的特点,使得一些早期感染者很难被发现。前期多处发生的聚集性疫情被发现时,已在社区内隐蔽传播一段时间,给防控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虽然奥米克隆菌株本身的致病性不如其他菌株强,但其危害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奥米克隆被感染后会获得天然免疫力”。要知道奥米克隆突变株还是会导致重症和死亡,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更何况奥米克隆的变异菌株传播速度快,隐蔽性高。理论上,Omicron突变体的感染会产生自然免疫,但感染产生的免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研究表明,奥米克隆突变体在未接种人群中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低于接种人群,对其他突变体感染的保护作用有限。无论是病毒的特性,还是病毒的危害,都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核酸检测为中心的扩大预防”战略。预防是源头治疗,治疗是末端治疗。立足于“国防”也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人口大国,即使死亡率低,乘以14亿多的人口基数,绝对数字也会很大。如果不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核酸筛查、隔离等“预防”措施上,任由其蔓延到“治疗”上,不仅会造成大量人群感染,还会威胁基础疾病患者、老人、儿童、孕妇等弱势人群的健康。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挤兑,解决不了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不仅影响新冠肺炎的治疗,其他疾病也会受到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我们必须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防护网,让病毒有机可乘。
疫情还没有结束,防疫不能懈怠。新冠肺炎是一种非常狡猾的病毒,它仍在变异,我们对新冠肺炎和这种疾病的机制的了解仍在深化过程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新冠肺炎康复的成年人中,多达1/5的人会有至少一种新冠肺炎后遗症,65岁以上的人会有后遗症的比例高达1/4。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推进预防关口前移,毫不放松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就一定能不断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