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消毒残留致癌吗?染色有害吗?防护等级是不是越高越好?......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6日发布消费者常用口罩比较试验结果,解答了消费者对口罩部分问题的疑惑。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产品之一。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口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必需和使用最多的物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品牌多、种类多、价格多样化的口罩产品。为帮助消费者了解市场上口罩产品的质量,科学选择和正确使用,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对消费者常用的口罩产品进行了比较试验,并委托第三方进行检测。
本次比较试验还对消费者最关心的口罩消毒残留是否可能致癌、染色是否有害、防护等级是否越高越好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口罩有消毒残留。穿之前要不要摇一摇?
都说口罩戴之前要折腾,不然可能致癌,主要是因为有的口罩是用有一定毒性的环氧乙烷消毒的。但实际上环氧乙烷本身挥发性极强,口罩生产出来后要7-14天才能分析出来。消费者使用时,残留和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很小。30个样品中,有10个样品经过环氧乙烷灭菌,其残留均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可以放心选择。
印染面膜虽然好看,但是可以放心使用吗?
为解答消费者疑惑,本次比较试验口罩样品涵盖纯白、纯蓝、纯黑、印花款、假日款等多种款式。检测结果显示,除了3个纯白样品外,其余27个染色样品均未检出可分解致癌的芳香胺染料。同时,很多消费者担心甲醛超标。在该比较试验的30个样品中没有检测到游离甲醛。
儿童口罩的标准更高。整体表现如何?
作为儿童的特殊群体,我国儿童口罩的标准比成人口罩更严格。测试结果显示,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儿童口罩的整体性能并不尽如人意。10个样品中,8个通风阻力、2个颗粒过滤效率、1个PH值、1个口罩带断裂强度不符合推荐标准,综合评价五星的样品只有2个。家长购买时要更加谨慎。
口罩防护等级越高越好?越贵越好?
本次比较实验专门购买了不同类型的成人口罩,其中医用外科口罩8个,一次性医用口罩8个,民用防护口罩4个。单价从0.1元到1.52元不等。从测试结果来看,医用口罩和非医用口罩在细菌过滤效率、颗粒物过滤效率等过滤性能上都表现良好。30个样品的价格与指标表现没有必然联系,而线下门店或药店的价格普遍高于线上平台,消费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消费者在选择口罩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产品的有效期不容忽视。一般面膜的有效期是两年。购买时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不建议大量购买和囤积面膜产品,以免过期后使用不安全。另外,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选择知名品牌,拒绝购买没有生产厂家和品牌型号的产品。
(2)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选择类型。一般来说,口罩防护性能越高,对舒适度的影响越大。普通消费者佩戴一次性平板口罩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防护要求,但在人员密集或高危的室内场所使用时,应选择过滤性能高的防护口罩(KN90、KN95等。);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宜长期佩戴KN95、KN100等防护性能较高的口罩,以免发生缺氧、头晕等意外。
(三)不建议高价购买“无菌”口罩。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一次性口罩:消毒的(或无菌的)和未消毒的。无菌口罩主要适用于严格控制微生物环境的场所,如ICU、手术室等。一些口罩产品以“杀菌”“无菌”为卖点,高价卖给消费者。但检测显示,非无菌口罩的关键微生物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对含菌颗粒物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所以普通消费者日常防护只能使用非无菌口罩,不建议高价购买无菌和灭菌口罩。
(4)熔喷无纺布制成的民用口罩可以满足日常防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民用口罩一般用于工业粉尘和雾霾防护。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些消费者也戴上了民用口罩进行防护。本次比较试验结果显示,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民用口罩(熔喷无纺布)与医用口罩性能差异不大,能够满足日常防护需求,消费者可以正常使用。但在人员密集场所,仍建议消费者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防护等级较高的口罩。
(5)正确佩戴口罩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戴口罩要分清口罩的里外、上下,保证口罩盖住鼻子、嘴巴、下巴,鼻夹要压紧;口罩出现脏污、变形、破损或有异味时,应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或按口罩包装标签推荐使用时间);重复使用的口罩不用时应挂在清洁、干燥、通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