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抗癌少年忍着疼痛完成高考。
对于18岁的安徽高三学生李明来说,今年的高考更不寻常,更令人难忘。因为在他踏进检查室的前一天,他刚刚从肿瘤科病房出院。与癌症抗争了一年多,他始终没有放弃参加高考的愿望。2022年6月7日上午,坐在轮椅上的李明在接受了营养液和一针止痛剂后,被监考老师推进了隔离考场。在多方关怀下,李明在“一人考场”完成了四门课程的考试。高考结束后,李明回医院治疗。他希望能考上南京的一所大学。他想将来学信息工程,考驾照...
紫记者来源:记者拍摄
在他心里,高考比生命更重要。他“偷听”了自己的病情,并利用家人的优势报名器官捐献
在南京市第二医院的肿瘤科病房里,生活的悲欢离合每天都在上演,而李明稚嫩的面孔在这个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的病房里显得有些特殊。高考结束后,他再次回到医院治疗。记者面前的李明戴着眼镜,头发有些卷曲。除了他看起来苍白瘦弱,和普通高中生没什么区别。
2021年,还在读高二的李明发现自己经常拉肚子。因为课业繁重,他也没放在心上。后来症状持续加重,李明出现发烧、体重减轻等症状。他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请月经带李明去医院。在县医院肠镜检查后,医生诊断为直肠癌。然后,李明在安徽蚌埠一家医院做完了手术。
“我当时崩溃了,完全不敢相信,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李明的母亲告诉记者,起初,所有的家人都对孩子隐瞒病情,告诉他只是良性肿瘤。直到有一天,我妈在李明的手机微信上看到了他的器官捐献自愿证书。“第一个医生在月经的时候跟他说话,他‘偷听’,但他什么都没说,一直配合我们演戏。”母亲李哽咽着说,孩子从小懂事,家人从来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我们家在农村。他被县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录取了。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从来不打扰家人。”在李妈妈的印象中,孩子唯一的爱好就是打篮球,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和做题上。
一边化疗一边上课,同学们都不知道他得了癌症。
命运在折磨这个争强好胜的男孩,但这从来不是他放弃高考的理由。他生病后,“高考”甚至成了支撑他的唯一精神支柱。这个坚强的大男孩用“倔强”与病魔抗争。
手术后,李明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六个疗程的化疗。李妈妈说:“我担心他身体承受不了,就让他向学校请假两天,可是一转头,他已经骑上了自行车,根本拦不住!我问他‘人生重要还是高考重要?’他想都没想就说‘我要高考’”。
“他说他能坚持,边治疗边上学。他还答应我,高考结束后,一定要听话,接受治疗。”李明的姐姐李燕告诉记者,“我弟弟经常说上学让他更快乐。只有在学校里,他才觉得自己和其他学生一样。”
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李燕说,她能理解弟弟的选择,弟弟从小就特别坚强。身边的同学只知道他身体不好,经常要请假去挂水。甚至在高考结束前,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得了癌症。“他努力让自己在作业上不掉队,参加每一场考试,就是为了让大家平等对待他。”李燕说。
在化疗上学的同时,李明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面对记者,他不想多说。“第五次化疗特别难受,怕自己坚持不下去。”李明淡淡地说,“那时候,天已经很冷了。我感到恶心难受,手脚冰凉,但幸运的是,我活了下来。”
走进“考场”
再不甘心再耽误高考,再难受也不会说一句话。
然而,最让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不到一年,李明肿瘤复发。“他肚子疼,什么都不敢说,怕我们再送他去医院。”母亲李说,肿瘤在孩子腹腔内转移,导致腹水和感染。吊水吃药都缓解不了疼痛,然后就出现了肠梗阻。由于病情严重,当地医院束手无策,建议他们去南京治疗。李燕回忆说,当时弟弟疼得站不起来,但他不想去南京。“快高考了,他怕回不来。”
“他是5月19日被120急救车送来的。”南医二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王清波清楚地记得,那天李明躺在担架上,蜷缩成一团。“我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他太年轻了!”入院后,医生立即给李明进行了止痛、胃肠减压、消炎、抑酸等对症治疗,他的疼痛很快得到缓解。但是,李明多次表示,他想早点出院。“无论如何,我不能耽误高考。”
为了给李一个梦,南京市第二医院的医疗团队组织了多次MDT多学科会诊。王清波说,如果我们想找到一种方法来控制病情和减轻痛苦,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副作用较轻。“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掐手指,计算药物的剂量,计算药物在患者体内的代谢反应时间,让他在考试期间保持相对稳定的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