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一些人开始依靠正常化的核酸“延续生命”。
截至6月30日,全国至少有40个地方开展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约半数通知执行天数超过30天。目前核酸检查间隔最短的是48小时,出现在广东深圳和辽宁丹东,而核酸检查间隔最长的是浙江杭州和山东济南,都是“7天一检查”。需要指出的是,自6月24日起,深圳有疫情地区的居民需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方可出行。
但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全国很多地方取消或暂停了常态化的核酸检测,部分地区放宽了核酸检测。其中,安徽淮南、江苏句容、浙江舟山至少有12个地方取消或暂停了常态化核酸;杭州、济南、山东、武汉、湖北等地的常态化核酸检测频率开始降低。
【/s2/】其实从归一化核酸检测出现到现在,至少已经两个月了。今年4月起,深圳、武汉、杭州等地陆续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5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提到,要完善常态化检测机制,省会和千万人口以上大城市要设立步行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让群众就近采样核酸。
这会成为一种常态吗?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一级巡视员何清华在6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没有疫情,没有输入性风险,核酸检验应该不会成为一种常态”。
何清华表示,低风险地区和低风险人群不需要经常做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是高危人群和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随着对奥米克隆突变株新特性认识的深入,新冠肺炎一系列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以优化精准防控。
6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9版)》发布,这是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时隔410天后的第二次修订——将出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控制时间缩短一半,统一划定中高风险的标准等。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行程单上的星号。
第九版防控方案还规定了区域核酸检测策略,要求应明确不同人群规模的区域核酸检测方案。根据省会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和农村,综合疫情暴发后传染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进行判断。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原则确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率。
病毒学家常荣山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目前很多地区正在开展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要进行动态调整。[/s2/]第一,在非省会城市和千万人口城市,不需要高密度核酸检测;第二,在省会和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也要根据各区的防控需求进行调整,不能全市一刀切。
(本文来自论文。更多原创信息,请下载“The Paper”APP)
作者:王彤 选稿:郑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