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集采,在降低百姓医药费用负担方面,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以来,动态调整医保药品目录共进行4次,累计调入507种、调出391种,目录内的西药和中成药数量增至2860种。其中,整合全国需求谈判议价将250种新药纳入目录,平均降价超过50%。
李淑春介绍,为加强谈判药品的落地工作,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健委两次联合发文,建立双通道管理机制,指导各地遴选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双通道管理,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的供应保障体系,与定点医院实行相同的支付政策,让医院暂时没有配备的谈判药品先进药店。截至今年6月底,275个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8.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实现了群众“买得到、用得上、能报销”的愿望。
“大病不出省”
全国将建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要想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减少跨省就医的不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是题中应有之义。于是,围绕“大病不出省”的目标,从国家到地方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在国家层面,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针对群众异地就医流向和重点疾病,中国已经设置10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我们将按照揭榜挂帅、择优选拔的工作思路,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副司长孙志诚介绍,目前已经筹备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先导性项目的建设,今年内要实质落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医学中心项目的布局。
同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黑龙江、西藏、宁夏、新疆等20个省份落地,补上了地方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儿科等方面的短板,相关专科跨省就医流向明显减少。在省级层面,建设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省域诊疗能力。
在市县级层面,进一步发挥地市级医院的医疗救治主力军作用,通过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实施“千县工程”等,提升县级医院能力,努力让患者在市县范围内就能得到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医疗均衡布局,各地已经行动起来:山西、辽宁等省份积极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河北、湖北、河南等省份探索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广东、青海等省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天津、吉林等省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过去黔江的百姓看大病要花4个多小时车程到重庆主城,黔江离主城近300公里,非常不便。如今边远山区老百姓不出区也能看大病、治好病。”重庆市黔江区区长周恩海说,十年来,黔江区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等4家新医院,区内就诊病人比例稳定在90%以上,全区建成了“农村30分钟、城区15分钟”的医疗服务圈,基本实现了“一般病在区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