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目前有机光热转换试剂的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科研人员已经发现包括二酮吡咯并吡咯、可可碱、卟啉、聚合物等在内的许多有机物可产生良好的光热效应。与应用、研究更广泛的光热治疗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光热转换试剂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易于通过肾脏清除的功能脱颖而出。此外,有机光热转换试剂在可再现性、控制、制备和易于合成修饰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在光热转换试剂材料的开发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王生说。
2022年3月,《先进功能材料》上刊登了南昌大学教授王红明团队的成果,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以聚乙二醇(PEG)链作为亲水锚的两亲性方酸菁(SQ)染料PSQ。在水溶液中,PSQ自发自组装成均匀的纳米球PSQ-NSs,具有强烈的近红外吸收、高淬灭荧光、良好的水溶性、生理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光热转换效率达81.2%,显示出了可作为用于光热治疗的光热转换试剂的巨大潜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江俊课题组联合该校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教授王育才课题组,发现了一种具有类金属电子结构的新型材料HMO,可实现对红外光的高效光吸收,能够极大地提升对肿瘤深层组织的光热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2021年12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
进入临床还需突破技术难点
“虽然科研人员在光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光热疗法还处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阶段,暂时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于临床。”王生说,究其原因,主要是还有一些技术难点有待突破。
首先,激光的穿透深度有限,无法入射人体深层,因此只适用于部分浅表肿瘤,而对于身体内部的肿瘤则有些束手无策。
其次,在治疗温度的选择上,高温治疗(50℃以上)容易引起肿瘤周边正常组织损伤,而低温光热治疗(42℃—46℃)则易于因肿瘤细胞内热休克蛋白的表达而造成治疗效果不佳。
第三,在光热转换试剂材料的选择上,一些安全性高的有机小分子光热稳定性较差,而稳定性较高的纳米材料的潜在毒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前光热疗法主要应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另外也有部分研究显示光热疗法也可用于抗感染、肥胖治疗、血管病的治疗等。”王生介绍。
日前,温州医科大学教授王佰亮团队在《ACS纳米》上发表了最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温和的光热纳米治疗平台,该平台通过pH响应性吩噻嗪染料的自组装配制而成。这些具有高达84.5%的光热转换效率的有机纳米粒子,只需要超低光剂量即可在650纳米激光照射及pH5.5条件下实现有效的低温光热细菌抑制作用。
今年一项减肥“黑科技”也发表在《ACS纳米》上,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团队,进行了一项“透皮光热药物疗法重塑肥胖和代谢紊乱的脂肪组织”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含有硫化铜纳米颗粒的水凝胶,利用近红外光转换的热量来燃烧皮下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