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澎湃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医师节来信”。
白衣天使、抗疫英雄,医生二字,总是被赋予更多意义和期待。
多少个日夜,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放下一己安危守护万家平安。
不是天生无畏,只是明白生命值得敬畏,奋不顾身去抓住那道“生”的光亮。
职责所在,性命相托。
他们是医生,不是神,是在被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邓玉海(左一)入驻海南三亚第四方舱医院。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 供图
【个人简介】
邓玉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作为湖北人的他,以上海第四批援鄂中医医疗队队员的身份返回家乡抗疫。2020年9月,邓玉海获得了“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2022年3月,他又入驻上海新冠定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参与“大上海保卫战”。同年8月,他又主动报名奔赴海南支援抗疫。
尊敬的师长们:
在第五个医师节来临之际,我想向你们道一声节日快乐。感谢你们的教育和指导,让我走上医学这条道路,帮助我不断前进。
其实,我很少去回忆自己为什么会从医,因为总觉得还没有什么成就,谈往事未免还太早。但记忆里和医疗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小时候比较贪玩的我,时不时就会感冒,常常会被父母领着去打点滴。
或许是见我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或倚或躺在诊所里,医生总会和我聊天,聊的什么早就记不得了,也不记得每次都是谁先提起的话茬。但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小诊所,总不会孤单是真的。
后来上大学填志愿,我原本只填了一个志愿选项,下定决心非此不去。班主任告诉我这样不行,我犹豫了许久,还是听从了他和父母的建议。事实证明,班主任是对的。我当时天南海北地填了一堆,并没有什么梯度差别。
高考录取的时候,没能达到我心仪学校专业的优先录取分数,班主任问我:“你填了两个医学院校,现在有个招录中医的名额,前两年可以去复旦上,你要去吗?”
我当时想想,上海是大城市,去看看也没什么不好,就这样进入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班。前两年是在复旦上通识课程,我有幸跟随一些大师学习,聆听教诲,也有幸在文图、理图借阅各类书籍,那里的资源非常丰富,各种交流也很多。
校园生活结束后,我在暑假期间去辅修的针灸科和推拿科实习;无奈成绩不是太好,没能双修中药学,这是当时的遗憾。
后来,我进入了临床选择导师,导师朱生梁教授问我:“为什么要选消化?”我说:“我原本是想选妇科的,但消化系统每个人都有,现代医学的覆盖面更广,而且中医是讲整体观的,也不妨碍我去诊疗内外妇儿疾病。”
就这样,我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这里有“名中医的摇篮”之美誉,而我有幸能跟随海派中医丁氏内科流派陈存仁的一脉传承人朱生梁教授学习。
朱生梁教授不计名利,扎根临床,服务大众的精神一直熏陶着我、激励着我。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设周末胃食管反流病专科门诊以来,无论刮风下雨,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会议或事务,他始终坚持看这个周末的普通号,直到今年才移交出来。我想,这也许就是从医者的本色,从医者的情怀。
2008年,我作为第十一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队文山分队长,和队友一起在当地开展医疗教育等志愿服务。我们探访了不少人迹罕至的地方,有些人喝水都是看天气的。当你看过了许多的生活困顿、无钱治病、因病致贫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就会觉得心里空荡荡地,而当地的住院病人却很认真地感谢我们对他们的救治。我后来去广西柳州学习中医外治法诊疗经验的时候,也有类似感受。
做志愿服务能够成为我的习惯,大概就来源于此。如果能够带动甚至组织更多的人一起做公益,我想做的其实还很多。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我有幸成为上海第四批援鄂中医医疗队的一员。作为湖北人,在毕业多年后第一次返回家乡抗疫,其实感慨颇多。武汉当地医务工作者的艰辛、各地援鄂医疗队的付出、全国人民甚至海外同胞的支持,让我感受到团结的力量、祖国的温暖、党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