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趋势如何?哪些人是高危人群?陈赛娟院士团队、范小红团队最新研究
因此,研究团队对2022年9月1日至2022年12月26日期间上海公卫中心收治的5706名有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临床演变进行了分析,经过综合医学观察和诊断,其中5533名患者表现为轻型和普通型(总占比96.97%),其余173名患者进展成重症/危重症(总占比3.03%),其中包括20名仅有新冠感染者(0.35%)和153名伴有由新冠感染而加重的基础疾病患者(总占比2.68%)。
此外,年龄偏高者 (55-60岁以上)、男性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显著增高。基于此前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地常规核酸检测的感染者数据,建立模拟感染者数量变化曲线的数学模型,对近期疫情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
初步判断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上述主要城市接近尾声。然而,基于重庆市主城区和郊区数据的数学模拟分析,
提示疫情峰值在郊区有所延后,且其感染峰值将在春运期间因疫情扩散加速而显著增强。对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在不计省会城市的人群中疫情进展情况进行预测,估计在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的感染峰值将于2023年1月中下旬出现,由于春运原因,这些峰值也可能提前到达。
研究团队总结称:这些分析结果提示,随着疫情演变带来的病毒传播途径的变化,多个奥密克戎亚型在国内同时传播;近期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人群中,重症主要集中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体;元旦之后到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将主要影响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国内农村和中小城镇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且有大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春运期间城市和农村人口流动性将极大影响疫情走向。因此,当前急需为奥密克戎疫情向农村地区扩散启动应急计划,将更多医疗资源配置到农村基层,做好有效药物和新型疫苗的应急使用许可,做好抗新冠病毒特异药物及辅助性药物、疗效确切的中药的生产储备、分配和临床合理使用;实施分类、分层治疗,加强中小城镇重症救治能力;继续精准用好非药物性公共卫生措施(在室内空间佩戴N95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公共交通工具适当增加班次以避免人群过于拥挤等),努力削减疫情峰值,缓解医疗系统和医务人员的沉重压力;继续做好高危人群全程免疫接种,启动高风险人群的第四针免疫加强针接种;加强个人家庭防控知识技能普及,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生命健康,确保我国平稳走出疫情,促进社会经济有序恢复发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唐闻佳